心理落差,使人们常用的词。员工激励政策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一个单位评优评先,一个员工一直表现不错,但由于他比别人来的都晚,在这个讲资历的单位中,悬念就比较多了。一天,部门负责人悄悄地告诉他,我看到名单了,你有幸被评为10佳先进员工,但不要声张阿,内部可靠消息,还没公开。
这个员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比平时更爱这份工作了,全情投入。能在颁奖大会之前半个月就知道了这样的内部消息,一直让他觉得领导喜欢他,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的期望。
就在颁奖会的前两天,那个部门负责人再次找到他,告诉他:经过总公司的反复研究,把你从10佳先进员工的名单中移除了。其实是因为……,在另外一个下属单位,还有一个老同事,明年就要退休了,过去工作吊儿郎当,谁知道这两、三年这老革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兢兢业业,好像是后悔从前没好好珍惜这份工作似的。你看你还年轻,实际上你再早来两年,也就没这事了……;哎,哪怕有第11个我相信一定会是你,可我们改变不了上面的意思啊。
那个年轻的,心里打碎了五味瓶,像是坐过山车忘了系保险带……
故事讲到这,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个年轻人,在此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先是很伤心,然后自检,情绪低落暂短的几天,就开始奋发图强,全当没发生过这些,把自己做得更优秀;另一种,先也是比较伤心,然后觉得无所谓了,开始吊儿郎当,心里想,反正退休前两年努力一下也会比较光荣,很比尽心尽力呢?与其排号,还不如随波逐流。
再看看企业的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决策显失。把年轻人除掉了,可能换来的不止是一个人的加倍努力或者吊儿郎当,而是换来了可能有更多的人吊儿郎当,哪怕是这年轻人加倍努力,也可能换来更多的人不努力。
当然,那个老同事也没错,只是应该换一种方式去呵护他更为恰当。
从上来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落差往往与刺激、知觉和反映选择有关,如果没有刺激、就不可能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也就不可能去选择不同的反映,但这个选择却和情绪相关,这个情绪也就是最初的那个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