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们真的缺乏实践吗?


  看不见的手的手套

  

  ——在第二届中国MBA领袖年会暨纪念世界MBA教育10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

  

  从1908到2008,MBA100岁了,换句话说哈佛商学院100岁了。

  但是我们大会的主题并非纪念哈佛商学院的百年,也就是说,因哈佛而生的MBA教育有了更多的形式、更多的内涵。

  也是1908年,法约尔发布了他的《论管理的一般原则》,这14条原则也标志着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我们不妨趁此机会也来纪念这位大师!

  还是1908年,清朝皇帝批准了学部的奏章,决定第二年开办分科大学、分为经法文医理农工商八科。那时候,中国就出现了商科,只是排在八科的最后一名,100年后,我们在这里召开如此隆重的大会,商科显然排在首位了。

  

  也许因为排在首位的原因,枪打出头鸟。围绕MBA的议论就很多。几年前,有个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给国内一所名校的MBA学生开出了惊人的低薪,吵闹一时。明茨博格对MBA很不以为然,他说过,MBA因为错误的原因、用错误的方式、教育了错误的人。明茨博格是向MBA开炮,炮弹就是“缺乏实践”,那个知名企业送给MBA学生的也是“缺乏实践”。至少在外人看来,商学院老师和MBA都为此很头痛。像是被施了一道“缺乏实践”的咒。

  

  我今天尝试着为商学院和MBA学生解脱“缺乏实践”的咒语。

  

  我们首先看商学院,除了教育职能之外,它还担负着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新知识的使命,也就是研究,或者叫学术。说到研究,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类别,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经济学的,一个是管理学的。从事这三类研究的人,我们可以称为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恰恰是我们的刊名)。其实,在国外顶尖的商学院中,我们发现这三类学者都是存在的。他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无中生有的,当设定的目标很难完成的时候,他们一般会退一步,忽略或者减少变量,让目标更简单些,直到可以完成,这个被改变了的目标得到解决,就算成功。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和管理学类似,其实都是人类行为,它的研究方法更像科学,简洁而完美的曲线似乎可以解释一切。管理学家就很头痛,他们面临的研究课题往往都是实际问题、个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修改简化,忽略一个变量就不是这个问题了。所以,要说高科技高精尖,管理研究才是啊!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今后不要再拿“缺乏实践”去指责商学院的教授了。

  

  下面谈MBA学生,指责他们缺乏实践也大有问题。我们首先分析MBA所学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知识的来源,一个是知识的用途。毫无疑问,MBA学习的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而且是一百年来企业实践和学者研究的知识集合。所以,MBA的知识是不缺乏实践的。但是,从用途来看离解决实际问题肯定是有距离的。这也是事实。按照前面说过的分析商学院学术研究的方法,MBA学生把管理作为职业,而不是工程师,科学家,其职业教育的难度很大,哈佛认为案例就是好办法,可是至今像哈佛那样纯粹的案例教学也不多见。案例毕竟不能取代实际问题,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提高利润、降低成本、调动员工积极性等压力是真实的压力,多完美的案例设计和案例教学过程都缺乏这样的环境。何况人类的真实世界是无序的、多变的。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MBA教育缺乏实践。

  

  到现在,我似乎完成了对商学院和MBA“缺乏实践”咒语的解脱。我主要是选择了知识来源和解决问题过程、培养过程艰难的角度。其实知识用途问题最关键,是我回避的问题。

  

  有人说,从斯隆开始,企业经营中,企业家主体逐渐让位于职业经理人主体,发达的商学院教育和公司治理的完善,迅速壮大了职业经理人团队。钱德勒说过,职业经理人阶层成就了美国。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由杰出商学院锻造出的职业经理人却在实践中对企业造成了伤害。一种解答认为,他们不是不懂得实践的知识,而是教条化了它的用途。另一方面,由于太职业太教条,难以形成企业家精神,即创新能力。

  

  由此我想到,商学院也许应当变成外语学院,MBA学生学习的是商业的、管理的语言。学习新语言的过程很难,有了丰富的词汇,有了语感,最终可以变机械记忆为自由交流。最重要的,还得让企业里的人听得懂。

  

  这里是自由讨论的场所,也是隆重的庆祝大会。中国的MBA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也走过了18年,我代表《管理学家》杂志感谢为此付出辛劳的老师们,为此投入激情和汗水的MBA们,以及关注和支持商学教育和研究的企业界人士。

  

  我用一句自编绕口令结束我的演讲:

  市场经济遵循看不见的那只手,而商学教育就像给看不见的手戴上了看得见的手套,让更多的人能成长为经理人、企业家,紧紧抓住那只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