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日本 诺奖比拼:0:16


中日 诺奖比拼:0:16

——剖析深层原因

 

一、揭示日本人屡获诺贝尔奖的秘诀

今年日本人又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4人得了诺贝尔奖,至今有16位日本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多数为日本国内科学家。

为什么日本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人才迭出呢?

 

1、通宵达旦地默默工作

 

你问日本科学家,为什么屡屡获得诺贝尔奖呢?他们会微笑着说:“不好回答。”可能因为日本人性格比较内向,比较适合做研究,手比较巧等。日本科学家不会说出豪言壮语。最近获得物理诺贝尔奖的京都产业大学教授益川敏英(68)竟然说自己不喜欢英语,也没有护照,因此不想去领奖。这说明什么?说明科学家长期默默无闻地做研究工作,不愿意张扬和宣传。在日本学习生活多年,最值得记忆的就是长年如一日灯火通明的研究室的夜晚。即使到了年终和放假时,日本教授、学者仍然通宵达旦地默默工作,而不是进行考核、总结、评优,出席什么表彰大会之类。

 

2.研究工作扎实

 

正如日本人自己说的那样,日本人嘴笨拙,不愿意也不擅长表达和张扬。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日本大学和研究所那些平时最沉默、文静、内向,不善言辞的教授、学者 在若干年后有惊人的研究业绩和发现。我多次问日本学者,他们共同的回答是:“日本男人在别人面前随便说话,以后就很被动。言行不一致会成为一生耻辱,从此大家都不会再信任你了。”我发现那些教学、科研单位的领导人都不是张扬和武断的人,而是比较沉稳、憨厚、谦让、理性、尊重大家意愿并赢得大家信任的人。

 

3.世代相承地辛勤工作

 

外国学者与科学考察团惊奇地发现:日本大学和研究所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尊重科技教育界元老和专家。历代著名科学家、研究所长、研究室老专家的肖像都一一挂在研究所(室)内或走廊的墙壁上。从明治维新(1867年)时代开始,一代接一代的世代相承。在这种氛围中的科学研究非常扎实,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世代相承、非常扎实。可以说,这是日本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始终如一不懈努力和实践的结果。他们如同农民一辈子承包同样土地,不见异思迁,不投机取巧,不会在研究领域不断跳槽,或被迫改换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是一辈子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在自己研究领域与课题的沃土中。现在已进入收获的时节。在邻国盛行聘任制的时候,作者恰好在日本,问起此事,已经是校长、院长的指导教官回答说:“只是在新设的单位和岗位中实行,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破坏科学家的情趣和环境。”因当年的同学都已走上各行各业领导岗位,在探讨末尾淘汰制是否属于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和产物时,没有想到他们还很不高兴地坚决否认,认为那是胡来。看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才是世界更发达的文明,才能调动人(人不是动物)的积极性。

 

4.可以自由独立地开展研究

 

自由独立地开展研究,这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多次看到指导教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实际上是课题注册制,报文部省(教育部)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教学科研行政人员层层审批,才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教师、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生导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在一页或两页的申请书(最简化)上写上研究项目和内容,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科研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了,足够保障其一两年研究工作的开展。日本科学家可以一年如一日,一辈子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安心进行科研,不必开展特别公关去打通经费申请渠道。形成不受干扰的科研环境,这是独立自由开展科研的制度性保障。另外,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他们可以自主招生和招聘教授、研究员,自主评聘职称,这种制度的改革创新,与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相比,早已遥遥领先。

 

5.具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日本教授轮流担任学校的各种职务,会议也不算少,但这属于教授治校,再累也无怨言。相比之下,值得借鉴的是:这里没有上级部门和本单位行政部门组织的总结、表彰、考核、考试、评比、评聘、学习、会议等对科学家的干扰和折腾。科学家出成果,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尊重科学家的情感,保障研究经费,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如果科学家经常处在令人不悦 甚至恶劣的研究环境之中,是不会有什么研究业绩和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可以计划自己的工作,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研究时间和空间,经费基本得以保障——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出成绩才令人奇怪呢。

 

6.不受各种干扰的诚信氛围

 

科学家在不受来自各方面干扰的前提下,还须要科研环境的诚信保障。科学家树立良好学风,勤奋研究。有成就的科学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不是受到猜忌和指责。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每个教授、学者一生就有可能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3050篇的研究论文或报告。而这些科研成果当中出现诺贝尔奖的概率已经提高了几十、甚至上百倍。德高望重、确有成就的科学家走上领导岗位,得到社会尊重,能带动和领军科研教学,而不是依赖其他非学术的因素——这是取得研究成果的最好保障。世界上最优质的富士苹果、越光水稻品种,就是这些世代相承的日本科学家培育出来的。诺贝尔奖就是这样获得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地做一辈子研究工作、辛勤奉献的自甘寂寞的人获得的。总之,让科学家安心培育新苹果,独立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本文作者:李水山;原题:《日本人为什么屡获诺贝尔奖?》

    文字略有增删修正。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08.10.9首发)

 

二、中国学者多想着升官发财,怎能拿诺奖?


中国奥运代表团为什么能够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第一?是因为奥运会是一个业余比赛,而我们派出的是清一色的专业运动员;中国的学者为什么至今也没能获得一枚诺贝尔奖的金牌?是因为学术研究是一个专业比赛,而我们的学者队伍中业余选手太多,甚至夸张一点都可以说,有些学科的科研队伍整个就是一支业余队伍。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传统,退休的教授在退休前要做一次最后的演讲。被意外发现罹患晚期胰脏癌的兰迪·鲍什教授在住院治疗之前应邀做了一次真正的最后的演讲,演讲打动了无数人。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却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知道我成功的秘诀,请你于任何一个星期五的晚上9点到我办公室里找我(大意)

  实际上,就我遇到的欧美学者而言,周五晚上9点还在工作并不是个案。他们的工作状态总让我想到一个词——封闭性训练,众所周知,这正是中国运动员取得世界冠军的秘诀。

反过来看中国的学者队伍,也许有人要问,你称之为业余选手的学者难道他们也像外国的业余运动员一样都同时还有另外一份职业吗?那倒不是。我说他们是业余的,是因为总体而言,他们的主要心思并不在学术研究上。比如,周五晚9点他们可能也在忙,但是忙的是和学术研究毫无关系的事情。  

  那么,他们的主要心思都放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是升官,第二是发财,第三是既升官又发财。您可能听说过前不久深圳某大学一个处长的位置引来40个教授争抢的事,为什么一个小处长的吸引力能够40倍大于教授,个中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

  相比而言,学术界中的向钱看的现象更加突出。一个有趣的观察点是国内学术会议的晚餐宴,哪怕一桌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面,互不相识,饭局后半段的话题十有八九会聚焦到钱:你那里工资奖金福利如何,课题多不多,关键是从中能拿多少到自己口袋等等。

  如果说在中国当官对学术的影响还只是间接的(至少看上去是这样),那么,钱的影响却是相当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许多学术单位把申请到的经费直接纳入科研评价体系。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是完全不通的,你申请到多少钱我可以不管你,关键是要看你最终做出了什么成果。

  比如,两个科研人员做出了同样的科研成果,一个人是申请了大笔经费做出来的,一个人是很少的经费获得的。按道理第二个人应该得到嘉奖,因为他花钱少办的事是一样的,可是在中国的实际中,却是第一个人得分高,原因是他赚到钱了。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已经有两位日本学者了,这让我想起了20013月日本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 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就在同一年,中国体育总局也制定了一项计划,争取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获得30枚以上的金牌。

这两个计划除了都是在2001年制定的、都有30这个数字,它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建立在对专业选手的信心上。

 

(来源:广州日报2008-10-11;作者:张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