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


随着大学的一再扩招,大学文凭也逐渐在贬值,现在流行的是“要找个好工作,具备研究生学历是基本的条件”,为了将来的就业理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考研大军,有的大学生从大二就开始了考研准备,有的甚至一考几年。但有了研究生学历,其职场竞争力就真的提高了吗?这就要从我们高校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说起了。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普遍掀起换建、扩建的热潮,越来越多的高校远离了市区,以土地置换的代价,加上巨额的银行贷款,换得了更加宽敞的校区、更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成倍增加的学生数量。作为代价,学校也背上了日益沉重的经济债务。于是高校拼命开源创收,增加专业可硕士点、博士点,扩招本科及研究生数量,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社会而言,这种扩招似乎对于缓解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是有利的,但大量的现实是,高校与大量扩招严重不相匹配的师资、科研、教学与生活设施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过去一个导师仅带1、2个研究生,现在动辄就是7、8个、十几个,甚至更多。以往的精雕细刻变成了现在的批量生产,以往的个别施教变成了如今的大课灌输,研究生的学历成了大五、大六,难怪许多研究生对自己的文凭含金量心存疑惑,这样的研究生学习价值何在?自己的前途何在啊?

最近我接触了一位某高校的硕士生导师,交谈中更加痛感现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的普及教育阶段大家深恶痛绝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阶段变成了凑足学分拿文

凭的过关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演变成想方设法花钱托关系发文章的挂名教育。说起来的确有些痛心,经历千辛万苦的考研拼搏,其获得文凭的出路竟然是不择手段地发表专业论文。细究起来,这是个读研阶段常识性的经验,要通过毕业关,硬指标就是在相当一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数量的论文。这又是一种特定含义的“独木桥”啊,为了过桥,研究生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采取主动给导师挂名,而且是首席,借助后者的关系和名望,自己屈居次席,以顺利借船出海,凑足论文数量;有的则不惜重金买通杂志社的编辑,或以协助其完成创收指标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换取自己论文的刊登资格;许多人不禁感叹,这年头,办杂志的赚头很大啊,而且都是“上赶子”的买卖。

既然有这样的捷径,许多研究生的功力自然都集中在了托关系之上,而在“研究”上下了多少功夫就不得而知了。经过如此的旁门左道,拿到文凭应该是不成问题了,可拿到文凭之后的前途几何呢?真是悲哀啊,国家耗费了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家长口攒肚挪供出的研究生,竟然是这么“研究”的。现在的用人单位已经越来越实际了,招聘人才当然会看文凭,但更会看你的实际能力如何,那些个人简历包装很好、拥有一大串论文成果的研究生,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动手应用技能做根基,没有实打实的实践经验做支撑,要想谋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职位恐怕难度不会小啊。

有鉴于此,要切实提高在学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仅靠找关系、花钱赎买、挂名借势这些小伎俩肯定是不好使的,即便你在找第一份工作时,仍然可祭起“找人儿”这个“无坚不摧”的利器,但你的功底不足,工作也不会顺利。如果被淘汰,再找第二份、第三份、第N份工作时,你的利器一定有玩儿不转的时候。因此作为负责任的大学校方、导师教授,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良心和道德,“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研究生的学习导向上,切莫偏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尤其是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责任感和进取心。那种在网上“攒论文”,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就花钱买通杂志社去发表的沽名钓誉,理应被我们当代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生所唾弃。其实这其中的平衡关系很简单:今天你在校读研弄巧走捷径,明天你上职场必定加倍吃苦头。

与鲜活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在与实践过程的互动中,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这是研究生真正成才的必由之路。但抽象的道理很容易讲,具体实施就不容易了,首先是校方

必须对此负起责任来,其实有利的因素也很现实,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大批的新生民营企业在自身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是急需那些具有扎实的经济专业理论和宏观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加以辅佐的,而研究生群体一旦与这些新型企业群体相结合,其自身的价值和用武之地自然会在现实企业实践中,寻求到广泛深入的契合点。这种互动与整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吸引,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一种革命性的冲击,是活化中国经济与高等教育基础细胞最具历史意义的革命。其实需求与资源供给都是活生生的现实,走出去,海阔天空,请进来,如虎添翼,对于改革中的高校、进取中的中国民企,路就在脚下。我们的研究生及其家长们,对此有理由予以热切的期待。

从降低操作难度的现实角度说,完全不必坐等国家的政策明文,每个高校、每个导师和自己的学生,其实都完全有权亲身自主开始这个革命性的尝试:研究生们和自己的教授完全可以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向着嗷嗷待哺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强调先从民营经济入手,是因为这个群体从未得到体制内理论权威的指点和呵护,更不要说完整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研究生这样的精英团队如此低姿态的亲密接触了)。相信,这种尝试定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