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北京之行(二)
圆明园小记
21日上午,在清华办完亚亚的入营手续才十点多。
应该抓紧时间找个地方转一转。说实在话,这次到北京,我给自己布置的主要任务就是游玩。——当然,这以不影响正事为前提。
出得清华校门,对面就是圆明园。上学时,每到冬天我都会独自到圆明园转一转,抒发革命意志和民族情怀。
圆明园总是一幅残败破落的样子,也唯有这残败和破落,才显示其独特的存在。圆明园曾经代表着那个朝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辉煌的极致,其在一场大火之后的迅速衰落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衰败的极致。那种强烈的反差,——光荣和耻辱,辉煌和颓败,在冬日沉重的残雪中能够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沧桑,这种沧桑能给人以沉重的遐思。
残败的圆明园总是那样安静。当然,在这种安静中你可以聆听到歌舞升平的繁荣和金戈铁马的惨烈。你不断提醒自己这一切已经是百年前的历史,但同时,在每一块断石和残瓦,每一棵枯草和老树背后,都深藏着文明的断章和历史的残片。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圆明园里除了能唤醒人们耻辱感的断石残瓦以外,没有什么建筑或景观可以激起人们美好联想。现代的人们通常更愿意接受光荣和快乐而不愿意反复咀嚼耻辱和痛苦,人们通常更容易接受轻松而不是沉重。因此,圆明园总是显得安静、孤独而寂寞。
进得大门(以前的圆明园是没有大门也不卖门票的),感觉圆明园经过了一些修理和整治。有了平整的水泥路,湖面和沟渠也经过了整修,还新修了一些亭台阁榭。寒风中虽然还可以感受到萧瑟和凄凉,但感觉不到那种破落残败带来的沉重和凄凉,也很难酝酿出当年那种澎湃的爱国情怀。
前行,发现大水法遗址被围起来了,需要再次买票才能进入参观。真不象话!如果说修大门是为了将整个景区围起来便于管理,出售大门票是为了配合管理的需要;那么,将大水法遗址围起来出售门票就只是一种赤裸裸的谋利行为。不肖子孙!出卖祖先的耻辱来谋利!真可耻!我心里愤愤然。
但没办法,只能买票进入参观。
大水法是整个圆明园景区的精华,即是在被焚毁之后,从其残破的格局中,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华丽和巧夺天工。
穿行于断石之间,我在端详残破石料上的精美雕刻,从这种精美雕刻中回味祖先工艺的精美绝伦和帝国的富裕强盛。
“看那些字!”亚亚提醒我。
在一片东倒西歪的石料中间,只见不少石板还铺满着雪,有人在雪上写下了这样文字。
“希望祖国强盛!”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勿忘国耻!”
“雪国耻!”
……
伫立在寒风中,顿觉热血沸腾。当我还是一个青年时,我也在这些石板上写过这样的字。
还有人的热血在沸腾;还有人能从这残败破落和萧瑟颓败中看到耻辱,感受责任。我想到,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有这样的青年存在,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有希望的。
走出大水法遗址,我在想关于修复圆明园的问题。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任由这偌大一块土地荒芜着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于是修复圆明园的计划一再被提出来。据说,我们现在已经国富力强,具备足够实力修复圆明园了。反对或怀疑的意见各种各样。如财政来源问题,技术问题,建筑材料问题等等。我所想到的是,即使从技术上能够完全修复圆明园,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那份耻辱和创伤是否能够修复?当一个新的世界奇迹般的庞大的旅游建筑群在圆明园遗址上拔地而起,我们是否就应该断送对那份耻辱和创伤的记忆?如果我们需要保留这样一份痛苦的民族记忆,这份记忆又需要拿什么来承载和寄托?——当圆明园遗址的断石残瓦被清除之后,我们的热血青年到哪里去书写“勿忘国耻”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