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越南速度”
越南人常说,美国和越南都是“车轮上”的国家,不同的是,美国人开的是汽车,而越南人开的是摩托车。河内普通的4口之家一般都有2到3辆摩托车,此前有统计说河内的摩托车超过180万辆,这对于只有3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是个惊人的数字。然而这还只是有牌照的,由于摩托车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而且排出的尾气污染严重,河内市公安局曾限制办理摩托车执照,一个身份证只能办一个执照,但是老百姓并没有停止购买摩托车,因此,加上一些没有牌照的,河内摩托车的实际拥有量很可能超过了200万。但这个规定在市民强烈的反对声中,最后也不得不取消了。
在越南外国媒体中心工作的月娥对记者说:“越南人仿佛一骑上摩托车,听到摩托车的马达一响,整个人都会变得兴奋起来,每个人似乎都有非常紧急的事要办,在大街小巷疾驰,这就是‘越南速度’。”越南摩托车的车速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越南的发展速度。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5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4%,居东南亚国家之首。2006年,这一数字为8.2%,越南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亚洲经济增长第二快的国家。外界评论说,越南已成为中国、印度之后,亚洲又一个实现经济腾飞的新兴经济体。十多年来,越南经济飞速发展,每天生活费不到l美元的人,从1990年的51%减少到了现在的8%。此外,越南已成为世界头号胡椒出口国,腰果和咖啡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
土地价格以黄金来计算
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河内的公共交通反而不太方便,为数不多的几辆公共汽车经常没有几个乘客,它们只能在不太宽阔的马路上,在摩托车的“夹道”中缓缓前进。出租车在河内的处境也不是太好,一来因为老百姓有摩托车没必要坐出租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打的”太贵了。出租车的起步价虽然只相当于7.5元人民币,但每公里大约要花4.2元。在北京15元就能到的地方,在河内要25元,甚至30多元。河内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他一天只能拉到十几位客人,大多是旅游旺季时的外国人。但是,最近一两年,城市白领也开始成了他的新客人。
让记者深有体会的是这里的物价远不像来之前想的那样。记者在河内西湖边上遇见一位经常往返于越南和中国的广东商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以为越南还不够发达所以东西便宜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消费可是贵过广州、深圳,直逼香港的啊!”尤其是土地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在越南,最重要的私人财产不是存款,而是土地。虽然按法律规定土地属于国有,但是个人买下了土地之后就可以建房,还可以转让、抵押甚至传给儿孙。当地人说河内的土地价格是以黄金来计算的。因此,这里的建筑大都又细又长,人们买不起大块土地,只好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往上盖。家住胡志明市的秋庄说,她家在1996年的时候买了50多平方米的土地盖房子,当时土地的价格已经高达每平方米3000多美元,现在的土地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8000美元了。
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生活并不轻松。由于年轻人买不起地,家中几代同堂的现象非常普遍。还有很多人利用自家楼下的门面开小吃店、咖啡馆或者出租。
城市发展仍有很多问题
越南城市给人的印象很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处处涌动着商机,但又不成规模。很多小商小贩挑着担子,里面装着水果或者帽子、口罩、手套之类的日用品沿着大街小巷四处叫卖。好一点的有个固定的摊位,做着小本生意。阿香告诉记者,河内的很多单位都是7点就上班了,一般河内人都不会在家里吃早饭,类似的早点摊是人们的首选。当你坐在小摊旁吃东西的时候,你的头上往往是横七竖八的电线。越南的电线挂在半空,恰好和一般商铺的牌匾差不多高,很多地方想看清招牌确实要下番工夫。在整个城市中,楼房鳞次栉比,但基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什么规划。前几年,政府成立了规划部,对新建筑进行管理,但因为拿不出相应资金,只能任其发展。此外,城市里很少见到垃圾桶,公共厕所也不多。阿香说,她每次出门前都先“解决”好了才出发,如果遇到突然想上厕所的情况,只能先找一个咖啡馆买上一杯咖啡,这样才能借机解决燃眉之急。对此,越南计划投资部的经济专员李登营说,基础设施是越南发展的一个瓶颈,这在某种情况下也影响到了外国投资。政府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美国使馆门口有两个“集装箱”
提起越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战争。的确,在这里,战争的影子挥之不去。如今,当年的弹坑成了鱼塘,地道成了旅游景点,战争的记忆在逐渐远去,但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建筑举目皆是,传统的古朴淳厚与法式的浪漫氛围相互辉映,诉说着这个国家的沧桑。
记者在河内所住的酒店在美国驻越南大使馆旁边,这里比较繁华。让人不解的是,美国使馆门前有两个集装箱一样的东西,把使馆大门堵了个严严实实,显然是用来防止恐怖袭击的。50多岁的酒店老板说,他对美国人没什么好感,他们总是很大声地对别人讲人权,但自己却从不做出表率。但是,对于不少没有战争记忆的年轻人来讲,反而是比尔·盖茨更真切。河内理工大学的陈雄长对记者说,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能给越南带来很多机会,我们不少同学都想去美国留学,任何国家之间都会有愉快和不愉快的经历,重要的是美国能给越南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
法国曾占领越南几十年,但越南人对法国却不是太反感。阿香对记者说:“也许是影响太深了,渗入了越南的血液。我们的文字是法国人创造的,生活中也保留了太多法国人的习惯。比如我们的建筑、喝咖啡、吃面包的习惯。越南语中不少词语的发音也源于法语,可以说法国人留下的东西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国人知道自己犯的错,并且诚心悔改。如今法国对越南的帮助很大,给我们投资、援助,起码大多数越南人对法国的感情中几乎没有恨的因素。”在越南主要城市里都能发现叫“耶尔辛”的路,这是为了纪念安葬在芽庄的亚历山大·耶尔辛。这个西方人既是医生也是探险家,是他发现了大叻(位于越南南方,是十分有名的风景区),研究出了鼠疫疫苗,并且带领越南人改善生活环境、脱贫致富。对于日本人,越南人普遍没什么特别的好感,但是满大街跑的本田摩托车、林立的日本产品广告。以及家家少不了的高档家电,让越南人不得不对这个国家产生某种心理依赖。
越南有如今提出这样一个口号:越南是国家,不是战争。但长期的战争使得越南人产生了一种不自觉的倾向:警惕外国人,珍视自立和内在的自豪感,他们相信凭借民族自强的精神可以战胜强权和高科技,他们的开车方式就像在工作,勇往直前,快速前进。
与中国领导人有关的书很多
走在越南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中国餐馆、汉字标志,在胡志明市,华人尤其多。华人已经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融人越南社会生活当中。打开电视,热播的是中国电视剧,正值暑假,大街小巷里经常传来《西游记》的主题曲,男人们喜欢看像《三国演义》这样历史题材的,女人们则对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尤其喜欢,像《中国式离婚》。
走进河内的一家书店,关于中国的书比比皆是,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改革方面,而且几乎所有的书都在研究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俨然一副学者的研究态度。在传记类一栏,记者发现关于中国领导人的书特别多,关于邓小平的书就有四五种之多,此外中国现任领导人和前任领导人的书都放在了最显著的位置,不大的一个书店里竟然有近十本介绍中国领导人的书。而同列此位的只有4位美国政界人士:布什、克里、克林顿和希拉里。在问到原因时,记者的一位越南朋友说,越南改革是向中国学习的,越南人对中国领导人的思想和魄力十分钦佩,我们也希望越南的政府能带领越南人像中国一样快速发展起来,与中国领导人有关的书无论对于学者还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都是很好的教材。(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