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节节攀升是好事吗
文/黄罗维
最近,从宏观经济层面传出了一个“喜讯”,那就是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正在节节攀升。近一段时间以来,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到财政部副部长王军,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央政府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
其实,中国的财政收入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一万亿元;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两万亿元;2005年财政收入又突破三万亿元;2006年更是达到了三点九万亿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财政收入的增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
有观点认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无疑是件大好事,这说明我们国家实力强劲,将会进一步刺激政府投资,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我认为,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现象,反过来却恰恰反映出当前国民收入分配出现向政府倾斜的结构失衡隐患,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形见拙令人忧虑。
收入格局过度偏向于政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从两个层面直接削弱了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甚至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滞后,又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内需的不足反过来又使得我们对外需的依赖加强,我们需要更多的贸易顺差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对外的依赖加强又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居民收入受抑,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前,如何启动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但为何迟迟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可以这样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财富过多。其实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未能得到解决的重大缺陷是居民消费率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导致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不仅落后于GDP的增速,更远远落后于税收的增速。
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根据国民账户资料计算,10年来,中国的国内总储蓄占GDP的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幅度约为10%,但居民家庭储蓄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下降幅度为4%左右。事实上,在金融机构的储蓄中,政府和企业总储蓄占国民总储蓄比例高达70%。另一事实也在提醒我们,在居民存款中,20%的人掌握了80%的存款,导致大部分人无力消费。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指出,消费受永久性收入影响,从长期来看,永久性收入和消费同比例增长,如果一国国民的收入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同步的增长,就不可能导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美国居民的消费率令世界羡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不仅重视“国强”,同时也重视“民富”。去年1月17日,纽约市长彭博在发表的市施政报告中提议,将地税降低约5%,并取消对衣服和鞋子征收市销售税,其理由是:纽约市整体财政健康,市府收入较预期的高得多,这些盈余应与纳税人分享。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重视“民富”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和持久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前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其实也为未来的宏观调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空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拉动内需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首先不仅要改变目前为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欢欣鼓舞的心态,反而要控制财政收入脱离GDP发展速度的异常增长,形成藏富于民的理念,同时形成藏富于民的机制。
所以归根到底,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转变观念,通过“减税让利”、“分权让利”等形式,形成小政府与大市场的局面,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从这一点来说,类似于像税制改革这样利国利民的事情,步子就应该更快一些。(作者:黄罗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