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饭后来到经常散步的北京金台路北一小河边,突然发现有人拿着蝈蝈,还不只一只,仔细看那人推了满满一车装在圆纸筒子里的蝈蝈。呵,冬天还有这个东西吗?我第一次在冬天看到。我们家乡夏天的坡里有的是蝈蝈,可就是没有见过冬天的蝈蝈,说没见过是假的,见过是见过,不过那是死的,这是活的,或者说是冻僵的。
还别说,真有人来买了。那卖蝈蝈的就把堵在圆筒上的纸揭开,用一只手使劲地往外磕磕,就有一只蝈蝈露了出来,让买者自己挑选。那个卖蝈蝈的人也帮着推荐着。据说北京阜成门附近有一个叫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的地方,就有一个专门卖蝈蝈的胡同。据说这里自前清时就以摆卖“四大玩”出名,很有些历史,加上眼下正是玩冬虫儿的时节,所以生意特别兴隆。
蝈蝈是区区小虫,养蝈蝈却是门艺术,据卖蝈蝈的人介绍,叫得最好的是产自西山的蓝脸粉肚的“铁蝈蝈”。还有漂亮的青蝈蝈。色如碧玉的美虫,放在木刻金镂的葫芦上晒太阳,那伸腿弹须的风姿柔态是极为养眼的。为了让蝈蝈们叫得欢畅,居住的葫芦要每天以酽茶冲洗,晾干。清朝有个姓崔的太监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玉温枕”的东西,就是用胶泥烧成枕形的方盒,内置烧热的炭基,再将蝈蝈葫芦并排置于其上烘暖。
冬天养蝈蝈还有这么多的学问,真是第一次听说,小时候自己在老家也养过蝈蝈,那是盛夏时节,随便到坡下抓几只养着就行,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养也就弄个笼子放着,有时喂根大葱背儿,有时不什么也不喂,让它自己神活着。唉哟,看看这北京人冬天养蝈蝈都比养孩子都费事了。真是有闲工夫。
听说,养蝈蝈还得到外面去溜,这也得有学问。冬天揣蝈蝈葫芦,要穿着特制的绒背心,在左右钉满大大小小的口袋,外面罩大长袍大皮袄,再系上褡膊。有的一次能揣上二十多只大小葫芦,而依然动作潇洒自如的主儿。还有为了让蝈蝈叫起来声音好听,就用朱砂和松香配好的药点在虫儿的翅膀上,叫声就变音了。这种点药的技巧也不是谁都能掌握的,只有个中高手才能掌握这门绝技。
玩也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有人来北京最先发现的是北京人比较悠闲,许多人走在大街上不紧不慢的,尤其上年纪的老人特别悠闲,一个个迈着官大人的四方步,胜似闲庭信步。再提上个蝈蝈笼儿,配着那蝈蝈叫,耳边好像就响起了老北京大碗茶的京腔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