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所有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感谢你们对我的无私关爱,请以后继续支持我,谢谢各位!特别还要感谢父母的多年理解!
-----吴锦宇
对于很多“恋校”者而言,在心灵与自由如此贴近的同时,也要备受咫尺墙外的干扰 这是一个“国中国”,一堵围墙,划出内外两个世界,完成学业的人原本都应离开,但“恋校”让一些人一脚墙里一脚墙外,继续过着校园生活。
以校园为生活方式的他们中,年长者距毕业也不过十几年。
与备战考研而居留于校园的“校漂”不同,居留本身是“恋校”者的目的。即便是其中的留校者也与其他教职人员有所区别,工作与留校在选择之初便有了因果的序列差异。
这些“恋校”者通常啸聚于大城市中的著名学府,他们本身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学子。母校的情怀与学府的涵蕴让校园有了圣殿般的光辉,牵绊着这些“恋校”人。
“恋校”者们心中也许潜藏着一种对外面的惊悸和退缩,但他们展露更多的是根植于骨的矜持和骄傲。他们中有很多身处同一校园而又互不相识,但通常会有某些相似的心境和行为。
“游 学”于复旦大学的吴锦宇对此有一套总结:“恋校”的人中,开朗的多,沉默的少,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也敏锐,很容易找到事情的本质。他们普遍善良,对 人信任胜于提防。他们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愿景,但生性淡泊,与社会保持距离,“留校任职的也要淡泊,本来都有能力在社会上找个不错的工作,如果在学校还争名 夺利,还不如到‘社会’上工作。”
“恋校”人群的规模很难估算,高校里很少去统计校园羁留者的数量,尽管学校周边租住的人群是个参考的数据,但无从得知其中“恋校”人群所占的比例。即便是“恋校”者自己也往往对校园里的其他成员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