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轮胎重生记


  管理务实激活职工新貌

  2007年10月7日,汪海和我们去参观整个工厂。厂区大门口,“欢迎汪总裁到双星东风指导工作”、“双星东风造福万家”、“人是兴厂之本,管理以人为主”的几条大红标语随风飘荡,彩色的气球、神气的保安以及仰着笑脸前来一睹汪海风采的人群,这一切与2005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恰是乍暖还寒的季节。这扇大门紧紧地关闭着,标语不堪入目,门外一边是愤怒而冲动的人群,一边是几百名严阵以待的警察和保安;厂里是一派“小房到处盖,污水遍地流,管理脏乱差,设备破又旧”……的景象。

  今天,阵阵桂花香从厂里飘荡而来,沁人肺腑,路边花草争艳,树木成行,路面干净,小破房子已经没有了。一年过去了,炼胶车间由原来遍地油污和粉尘、穿白衣服到里面走一圈就变得全黑的最差车间,改造成了“一尘不染”的先进车间。

  2006年初,东风都在变,唯独炼胶车间依然让人“惨不忍睹”。那次我与汪海走进这个车间时,给我的第一反应: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设备泄漏积累在地面上的碳黑粉多达半匝厚,到处脏兮兮黑乎乎的,汪海异常严肃地对双星东风的刘经理和赵书记说,“所有的破产企业都是垮在管理上,败在市场上。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务实,不能务虚。这里的管理没有跟上,马上把碳黑风送系统装上,改变员工的工作环境。”

  正当我沉思默想时,一位年轻工人的话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张师傅原来是东风的退休职工,他根本不相信炼胶车间能变,说,‘吹牛都不找个好地方’,那天他约了几位原东风的退休职工专门到炼胶车间,有一位还特意穿了双白球鞋,因为大家都知道以前只要进来一趟,出去时全身上下都是黑乎乎的,可那天这鞋一点都没黑,他们服了。”从那位青年工人的笑脸上,我体会到了现在炼胶车间工人们的幸福。

  从炼胶车间出来我们又到了另外一个生产车间。

  子午胎成型作业区成型工序承包经理对我说:“汪海总裁来了之后,每次都要进车间,这在老东风是不可想象的。过去的领导从来不和我们讲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们工人只知道干活。”郑经理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今天双星东风的员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汪总裁给双星东风提出的目标——作为双星半钢胎的生产基地,2008年要形成600万套半钢子午胎的生产能力,将来稳定在800至1000万套。全钢胎2008年达到100万套,将来稳定在200万套。力争2到3年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半钢子午胎的生产企业,进入中国轮胎行业的前列。”

  “老东风让我感到无家可归,新东风让我们觉得活得有奔头!”一位员工对汪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车间里一块“我创新,我光荣”的板子让我驻足。这是一块创新发明牌。上面写道:创新名称“斯地拉克运输带创新”。

  “斯地拉克”是生产子午胎的重要设备,但由于使用年限较长,设备故障多,承包人在工作中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故障频发的重要原因并找到了改造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每天节约成本300元。

  我找到了这位承包人兼发明者:周军功。

  他说:“我是东风老职工,但我在双星托管时走了,去了一家外企,去年我又回到了东风。”

  小周的开门见山,让我对这位吃了“回头草”的“好马”兴奋不已。

  “为什么离开东风?”

  小周唏嘘不已地说:“我们车间当时46人,有20多人没活干,在家里呆着,每个月就拿二三百元的基本工资,还经常拖欠,两个月发一次,甚至三四个月发一次。我们夫妻都在东风,孩子要上学,住房要还贷款,真要活不下去了……”

  2005年2月,回天无力的金狮集团黯然而退,中国轮胎业的首例中外联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几乎在金狮集团退出的同时,省里决定由青岛双星托管东风轮胎的资产,并负责组织生产经营。

  听到这个消息,小周感觉“天塌了下来,一片凄凉”。他18岁时就子承父业进厂上班,对东风轮胎有很深的感情,他认为双星在业内才初露头角,怎么可能救活东风。

  “我当时只相信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外企,谁知竟来了个做鞋的国企!”

  小周和许多人认为外企都救不了东风,双星就能使东风起死回生?笑话!

  周军功撇开家小,三十多年从来没有离过家的他,只身去了山东的一家外资轮胎企业,月薪3000多元的工资。

  小周在外企工作一年多,每次回十堰探亲,他都要到恢复生产的双星东风轮胎走走,看看,不只是因为他的妻子在那里,更重要的他是老东风人,他牵挂着东风,关注着东风。

  “看一次发现东风的变化大一次。”他对双星的管理开始信服了,在妻子的鼓动下,终于在2006年末辞去外企的工作,回到东风轮胎,因3个月的试用期内业绩突出,被任命为钢裁生产线的负责人。

  双星托管东风后,经过20多天的设备维修改造,首批成品轮胎于2005年4月初顺利下线,首批500多名职工返厂就业,小周的妻子就是其中的一员,目前在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两口子工作顺心,生活幸福。

  小周的故事验证了东风人的变化,也验证了汪海“在商战中打一场创新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已经深入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