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在参与新一轮商业竞争中有共性也有差异
文/本刊记者 黄屹
在新一轮规则重建过程中,谁具备“领先一步”的洞察力、谁就能获得现实的竞争优势,这也已经得到了部分检验。
阿里巴巴的启示
互联网行业“天生”就有引领时代的特色,其中的成功企业提供了预测未来的一些依据。譬如,阿里巴巴短短8年的发展史。
当记者问及“什么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时,阿里巴巴公关经理表示:在中国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就阿里巴巴来说,最初的竞争优势应该是两个字:“最早”。众所周知,我们阿里巴巴是在中国最早从事B2B的平台。
回顾阿里巴巴8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马云创业初始阶段的财富传奇我们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最早”二字却占尽了“规则”先机。马云于1995年-199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站"中国黄页",1997年-1999年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并成功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1999年自立门户在杭州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以香港为总部,创办阿里巴巴网站。由此可见,阿里巴巴的诞生与中国商业交易模式的进步同步。以至于我们很难断言是电子商务(B2B模式)在中国发展催生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为中国带来了B2B模式电子商务。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自B2B电子商务模式在中国发展之初,阿里巴巴就扮演着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并因此获益。
在2006年阿里巴巴在广交会期间主办的电子商务研讨会上,马云阐述了以下观点,即中国电子商务将经历三个阶段,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阶段。(后经陶然经理解释,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个阶段并不代表严格的先后顺序。其中信息流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资金流和物流在某种意义上是并列的,而非先后顺序。)目前还停留在信息流阶段。交易平台在技术上虽然不难,但没有人使用,企业对在线交易基本上还没有需求,因此做在线交易意义不大。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三段论”,既是马云基于对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状况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做的“分析报告”,也可以认为是阿里巴巴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定下的“规则”。列宁曾经说过:立法者要向自然科学家那样“发现”法律,而不是“制定”法律。立法者如此,制定规则者亦然。规则的制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去“制定”规则,另一类利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发现规则”。阿里巴巴提出的的中国电子商务“三段论”属于后者。正是基于对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三段论”认识,阿里巴巴才有了正确的定位,即:以信息中介为基础;将网上结算和物流配送等功能模块列入未来扩展规划,不作为当前平台任务;将市场机会定位于中小企业;并最终取得竞争优势。
先发优势确定竞争格局
“当阿里巴巴把B2B贸易平台引入中国之后,由于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的可模仿性与可复制性强,中国一时间出现了许多从事电子商务的小公司。这个时期阿里巴巴的竞争力因素体现在两点:一是‘围湖造海’聚人气。阿里巴巴已经做成全国最大的B2B平台,老客户已经习惯了上阿里巴巴进行交易,新客户要进行网上交易自然找‘人气’最旺的平台,也会选中我们。二是互惠共赢的经营理念。小型电子商务平台功利性太强,只想赢利。我们阿里巴巴把赢利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我们提供的平台得利,我们从中抽取一定费用。”谈到阿里巴巴事业发展阶段经营理念时,陶然如是说。
通过对阿里巴巴运营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正如陶然所说,阿里巴巴并非不看重赢利,而是提倡设定由低至高的市场准入规则。在初级阶段,鼓励中小企业免费加入,体现了网上交易市场的开放性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以后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再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壁垒,要求进入网上交易市场的企业必须获得一定的资格。这个资格就是企业内部必须先有一套合格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并且这套系统能与外部信息流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企业生产、采购、销售全过程的整合信息化。网上交易市场准入规则的设定必须遵循由低至高的规律,才不会把客户都吓跑。
由低至高的市场准入规则的确定,在客观上统一了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准入规则,把一些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排除在行业之外,是阿里巴巴发展历史上很关键的一次选择。
传统行业仍重技术
在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规则重建”作为竞争利器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传统行业也力求通过制定规则来取得行业话语权与竞争优势。但很大程度上,传统行业企业掌控规则的话语权,与其技术水平存在更大的联系。
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中国印刷业的“排头兵”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施新接受了本刊采访。谢经理表示:目前我国从事印刷行业中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条件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我国印刷行业中各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譬如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
谢施新认为,对关键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对科学技术的信任依赖程度也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印刷行业中某些关键技术对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是很高的,如给印刷物加封皮,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手工操作的效果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机器是难以模仿的。但是该公司仍然选择机械化生产,为的是实现数字化印刷,保证印刷物质量的稳定性,并以此取得竞争优势。“至于数字化印刷是否会成为行业标准,那就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了。我们推行数字化印刷的初衷就是保证产品质量,但是这种新的行业技术标准的出现客观上应该能带动行业技术标准与经营规则的重建,作为新规则的最早推行人之一,我们也可能从中获利,但那些都是客观效果。”谢施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