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看中国教育――2006年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本刊2006年第1期曾回顾了2005年全球重大教育事件,并预测了世界教育朝着人文、创新、融合、务实方向发展的大趋势:2006年底,当我们再次回顾世界教育时,更多地站在中国教育的立场上分析,希望读者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热点与趋势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也将是《世界教育信息》今后报道的主要方向。

 

  一、中等收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共同出版的最新世界教育年度报告指出,中等收入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在过去的10年中猛增了77%。如马来西亚和埃及的大学生总数同期增加了两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而在泰国、智利、俄罗斯和阿根廷,这一比例已分别达到50%、53%、61%和62%。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截止2006年,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读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而同期我国已有100万名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人数也超过100万,各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转向大众化时代,随之而来的大学学费增长及毕业生就业困难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二、大学学费上涨与大学生就业难已成国际趋势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大学不多,各国政府完全有能力资助高校和学生。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时代步入大众化时代,政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为国内和国外学生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于是原来高等教育免费的国家相继宣布收费,而学费也在逐年攀升。

 

  200668,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决定,德国大学将全面开始收学费,大学生将支付每学期最高500欧元的学费。从2006年开始,丹麦各高校的硕士课程不再免收学费,而将向非欧盟国家学生收取学费 印度计划委员会于2006年制定法律,要求各大学尽快提高学费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行。

 

  大学扩招与学费上涨相辅相成,在高等教育高收费快速发展的同时,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于是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三、各国积极开拓留学市场,抢夺国际人才

 

  在国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国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收留学生,以提高学费收入,抢夺国际人才。

 

  新西兰教育部长日前宣布:新西兰政府即将通过一项超过2400万美元的预算案,其内容包括建立200项国际学生奖学金和200项留学奖,以提高新西兰的国际教育质量。

 

  加拿大则加快了留学签证速度,从200641日起,申请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学生,将有望在28天内拿到加拿大海外使馆的签证,且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只需交纳10-20%的保证金,并且这些保证金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后划入学费。

 

  日本政府决定拨款100亿日元设立中日留学基金,以便在近期引进大批中国留学生。香港科技大学近日设立超过1亿港元奖学金,用于招收本地、内地以及国际优秀学生。

 

  除奖学金外,互认学历也是吸引留学生的好办法。近几年,欧共体所有国家已可以互认学历。目前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有23个国家承认中国自考文凭。

 

  面对各国令人眼花缭乱的优惠政策,本刊对有志于留学的读者提出以下建议:

 

  1.申请政府奖学金:如英国政府海外研究生奖学金、新西兰政府国际学生奖学金、法国“埃弗尔优秀学生奖”、韩国政府IT技术奖学金等。

 

  2.选择费用低的留学国家。如韩国(年学费加生活费约4万元人民币,理工科硕士课程大部分免学费)、俄罗斯(年学费加生活费约4-5万元人民币)、法国(公立大学免学费,加上一些补助金,4年总费用只是英、美国家一年的费用)、意大利(公立大学免学费,年生活费约4万元人民币),其他的如荷兰、马来西亚,学费生活费都比较低。

 

  3.避开热门专业和学校。

 

  4.在国内攻读预科课程。目前,我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启动了留学预科学院项目,与美,英、澳等同的102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国外预科教育。中国学生在国内完成国外预科课程,可节省约8-10万元人民币。

 

  四、中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

 

  由于中国政治稳定、历史文化悠久,加上近年宋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前景良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和进修,留学中国渐成世界潮流。

 

  从2002年到2004年,来华的美国学生数量增长了90%。在2003-2004学年,共有4 737名美国学生进入中国大学学习,而上个学年只有2493人。

 

  目前留学中国的外国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韩国,其次是日本和美国;而从学习内容上看,来华攻读学位的长期留学生中,韩国人和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学生占了大多数。此外,一些持外国护照而在中国定居的“新华侨”渐渐成为留学生中的主力军,这些学生大多是“海归”子女,其中学教育也是在中国完成,在中国名校继续学习成为他们的热门选择。

 

  五、中国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政府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同各国政府签署的双边及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和执行计划达1013多项。

 

  20051127,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20067月中旬,在上海召开了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6817,“中俄高等教育哈尔滨论坛”在哈尔滨开幕;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亚太地区教育论坛、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中国正努力加强同各国教育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国际教育软实力。

 

  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机构积极探索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和强项学科专业开展合作办学。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行中外合作力、学机构和项目1000多个,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006年度,在中外联合办学方面比较突出的事例有:2006410,中加两国在北京合建了CIS国际学校;20065月建立了法―中博士学位学校;20061月,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越南胡志明市技术教育大学以及小国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参加的三国五方联合培养国际职业教育硕士合作项目。

 

  六、各国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出高薪却招聘不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传授的学术知识陈旧,同社会和职业需求脱钩。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也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

 

  2006816,中围教育部和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将安排40亿元,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8亿元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1024又宣布,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再扩招50万人以上,招生总规模达到800万人,初步实现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即将启动的职业教育助学计划,由各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择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希望工程班”,安排受助生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学习,人均资助每年3000元,并减免20%的学费。

 

  德国新《职业教育法》生效,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宣布出资530万欧元,通过11个项目,促进职业教育经历为大学所承认。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布了《14-19岁的教育与培训》报告,同时规定全国学生从13岁开始接受职业教育。美国5年内增拨50亿美元用于职业教育改革。沙特劳工部宣布将投入200亿里亚尔培训沙特的年轻人,以便增加就业。

 

  “全球视野,本土情怀”是《世界教育信息》的办刊理念,在新的一年中,《世界教育信息》将继续贯彻这一理念,深度报道世界各国的教育动向,热忱为广大学子和教学科研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