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之父:许为平


    

总部经济之父:许为平

       缔造21世纪中国企业总部基地


                                                 文:李罡


 

 

英籍华人,祖籍浙江。现为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执行董事、亚太区总裁,中国北京总部基地董事长。

200312月,许为平获选为中国中关村企业咨询委员会首批委员。

2004226日,许为平荣获“2003年度ABP总部经济奖”。

2004330日,许为平荣获“2003中关村经济人物奖”。

200523日,许为平荣获“2004年度总部经济及总部基地特别贡献奖”。

2005219日,许为平接受哈佛亚洲商务会议主席邀请,出席美国哈佛商学院“哈佛亚洲商务会议”并作演讲,得到与会各国经济学家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之后,许为平阐述的总部基地对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成为哈佛讲堂“21世纪中国新经济案例”。


  一个纯粹的商人在探索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新经济领域的过程中,由他牵头开发,创造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500栋总部楼及其所承载的区域经济。现已成为北京市五大高级商务区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地产模式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成功运营,为中国中大型企业倾力打造的,体现高科技、生态性、独立性以及集合企业决策、办公科研、产业于一体的公司总部集群新区,一个汇聚逾二千家企业以衍生无穷财富效益的大平台。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许为平勾勒了总部基地的蓝图,也实现了北京建设总部经济的梦想。仅凭这一点,许为平的名字就已经足够感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循着许为平一路走来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他成功的秘诀是厚积薄发、充满激情、勇于创新和锲而不舍的。同时,套用一句话说,就是在恰当的时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做了一件恰当的事情……
   
许为平,英国道丰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为平,是一个极富创造精神的人,是一个善于借势发力的人,一个商人与学者的结合体,中国总部经济代言人。
曾有过机床研究和记者经历的许为平1990年辞职下海,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中南机电集团,1996年初,许为平作为学者访问英国期间,加盟英国道丰国际集团,并担任执行董事,负责中国、亚太区的市场拓展、投资运营。1997年,许为平作为英国道丰国际集团的亚太区总裁回到中国。2002年,在第5届科博会上,许为平作为外方代表与中关村丰台园共同签署合资开发总部基地项目的协约,同期成立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由外方控股,许为平任总部基地董事长、总经理。默默无闻的出自浙江的英籍华人,一出手就让中国经济界和地产界的大佬们刮目相看,甚至目瞪口呆。2003619日,总部基地隆重开工之日,大手笔有魄力操盘高手”……各种对许为平的称颂之词便接踵而至。

谈及为什么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远离中关村而去。许为平说,维持个人生活只需要二三百万元就够了。当时他的想法是去了解真正的企业与管理和职业化的经理人是怎么工作的。于是,他从海淀跨海到英国去寻找自己的未来;中关村成了空间里的深深记忆;于是,一个新的许为平开始产生。不论言谈与风度,不论习惯与思考,许为平已然让他中关村的朋友们强烈地感觉到他不再是吴下阿蒙,而今,阿蒙已迈入明星阶段。出现在熟悉他的人们面前时,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的缔造者许为平迅速成了媒体的宠儿,总部经济的代名词。
   只要信心与智慧在,人生就不会缺乏跨海的舟楫。许为平说,从1999年开始,他就为总部基地的实施而努力,总部基地项目经过了四年的酝酿、运筹。四年是一个漫长的讨论、切磋、精炼的时期,从总部基地的立意、策划、规划和定位实施,我们走过了漫长的日日夜夜。就北京而言,CBD、亦庄、金融街都是一种总部经济形态,但真正将总部自觉地从头一以贯之的则是总部基地。不论从定位、功能、物业形态,还是服务设施、文化涵养上,它都为企业总部量身定做。 在许为平眼里,做一件大事情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胆识、思路和策略,而地段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而已。许为平认为自己在做的经济实践,可以上升到区域经济的高度,你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总部基地所在的丰台区西南角,在地产商眼里可谓典型的边边角角,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按照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地产界著名的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理论,这个位置是地产开发的大忌。然而,许为平却做着其他地产商们不敢做的事情,因为他觉得他并不是纯粹的地产商。总部基地不是单纯的地产项目,而是经济型地产。我们是在营造一个新的经济区域。在许为平看来,总部基地的产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而作为一种首脑型新经济,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提升,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总部基地是许为平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大平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营与耕耘,在某个时候将自己的理想变现。如今,300栋总部楼已建成,其中200栋已投入使用,130多家企业签约入驻。每天都有几批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访问团、考察团、大使团走访总部基地,因为这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这些人不是猎奇而来,他们是在寻找一种模式与他们自己的事业对接。就北京市而言,刘淇来了,王岐山来了;就学界而言,欧元之父蒙代尔来了;就商界而言,世界500强的许多掌门人都来了。在许为平心里,有一个宏伟的资本梦想。他希望运用资本这根无形的纽带,将入驻的企业总部紧紧地联系起来,在总部基地实现“资本集群”,“我们要把存量资产变成流量资产。总部基地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的开发建设,是把流量资产变成了存量资产——总部楼、总部区,这是沉淀下来的很重要的存量资产。我们不能让它完全沉淀下来,要让它流动起来。在它们第一个价值充分发挥——为企业提供总部楼、总部社区、正常办公的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再让它流量化。我们把大家的存量资产集中起来,自由地组成一个不动产基金,这个基金实际的不动产就是总部楼。将来所有加入基金会的企业,享有这个基金的优先服务权。核心的服务就是用这个不动产基金到国际去融资。”

随着这些人的到来,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的模式播散到整个世界,总部经济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首选模式,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形成模式。2004年初,总部经济在中国成为燎原之势,从经济话语变成政治话语,许多地方的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青岛等城市展开总部经济资源的争夺战争。整个中国经济与政治的想像力被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激发起来了。在概念层出不穷的知识经济时代,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上演了一幕成功的传奇。
  许为平是有野心的。2005年,当许为平提出要打造一种新型的文化——总部文化后,他为自己的开发项目赋予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灵魂,甚至倡导出一个经济学概念。
如果在此之前,人们还只把总部基地看做一个创意独特的地产项目的话,现在则没有人怀疑它所处的地位以及它在未来可能将要发挥的远远超过一个地产项目的影响力,由此,我们看出了许为平的野心,但地产开发也罢,经济区域的开发也罢,有野心未必是坏事。在许为平看来,一个区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依托,也只有这样她才会更有底蕴,更有长远发展的吸引力和持久性。在许为平的总部文化构想中,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美国或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亦或泊来文化

  许为平的根据是,美国是一个拓荒者建设的国家,是一个移民社会,它的文化是舶来文化或者说移民文化。这种现实的选择构成美国的实用主义,而且美国文化汲取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加上移民拓荒者的现实感、充满激情和梦想,就形成了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总部基地的文化形成模型同美国相似。每一个入驻的企业,包括总部基地都有一股激情和梦想;都是搞经济的,具有现实主义的氛围,同时,各个企业都是移民,带来各自的企业文化,大家成长在总部基地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定会产生美国式的活力文化。这样,总部基地就会有了灵魂。总部基地内的企业创新文化形成后,总部基地所辐射的社会文化、商业文化、金融文化等等都会加入进来,在时间的进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就会形成中国创造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探索提供一个模式。在不能给出总部文化具体形态之前,总部基地的文化建设将遵循三高的原则,只要是代表高尚、高端、高水平的文化,代表先进的文化,总部基地都将主动引进来,为我所用。总部基地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从历史文化积淀来说,总部基地虽然比不上CBD和中关村西区,但这里是一张白纸,是200多年前的美国,没有包袱,会采用最好的方案,最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深圳、浦东都是这样一些地区,具备后发优势,总部基地也会一举成为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