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陆斌4月18日报道:今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重大决策的第十六周年纪念日。16年匠心独运,16年筚路蓝褛,16年开拓进取,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4月17日、18日,来自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的数十名记者穿行于浦东的政府机关、开发区、工地、社区和文化场所进行采访报道。所闻所睹,见多识广的网络记者们也大声惊叹。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1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5%。200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外贸出口372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浦东新区累计吸引合同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吸引内资金额超过600亿元。目前,新区生产总值约占上海全市的1/4,外贸进出口总额约占上海全市的1/2,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约占上海全市的1/3,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城市综合功能迅速提升。以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功能开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内的36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外高桥保税区经济总量、销售收入、税收总额占国内15家保税区的一半,集装箱吞吐量达1200万标箱,占全市2/3左右。金桥出口加工区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90亿元,销售收入1500亿元。"聚焦张江"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微电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创意产业等为核心"一江三桥"高科技产业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6年来,浦东坚持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地扩大开放,形成了跨国公司投资与社会资本投资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05年底,经上海市政府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64家,其中国家级5家,引进国内大企业总部28家,进一步增强了浦东的投资、管理、销售等功能。
--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浦东开发16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1511.5亿元,重点建设了以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上海信息港为核心的一批重大工程,以及越江交通、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7%,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区,九段沙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浦东新区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交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张合格的答卷。新引进了中医大、二工大等高校,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在浦东设立了分院,新建、扩建了57所中小学。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了上海科技馆、浦东展览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区"称号。 (浦东世纪公园和谐之景。)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9000元,郊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7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2平方米。
浦东新区宣传部副部长马学杰充满激情地说:“浦东开发16年了,16岁正是花季,是最美的时候。”16岁花季的浦东让网络记者们目不暇接。而浦东未来的美好发展前景更让世人期待。 |
浦东今天踏入“十六岁花季”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