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述评
吴晓波 徐松屹 苗文斌
摘录
认识和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经历了一个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往返过程, 其中尤以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和资源观理论(resource-based view ,RBV) 为主要代表。基于“S - C - P”范式的产业组织学派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战略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恰当的产业定位,使得企业可以提升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砍价能力,同时通过构建进入壁垒,阻止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对其优势地位的侵蚀。而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其所拥有的特异性资源和能力,企业通过采取与之相应的价值创造战略获得竞争优势。这两种基本范式的差异主要在于产业组织理论学派以市场定位为基本假设前提,而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独特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20 世纪90 年代,在资源观基本理论框架内,核心能力理论流派逐步兴起。普拉哈拉德(C. K.
Praharad) 和哈梅尔(G. Hamel)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适用性、价值性、难模仿性,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尽管资源观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 近来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广泛运用,但是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有力批评, 而对该理论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因为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模式已经从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转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暂时竞争优势。在超竞争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凭借产业定位者资源实力所积累的竞争优势会被快速的技术创新所侵蚀, 因此,企业必须迅速响应外部需求,及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在此背景下,基于资源观基础,同时又作为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DCP) 逐步形成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旨在对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作出评价。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
提斯等人从可复制性和可模拟性方面对动态能力的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能力包含有隐性知识从而具备内部结构的模糊性、多种能力之间互相牵动,以及能力形成的历史特殊性等原因,导致能力是难以复制的。除了上述原因会导致能力的难模仿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商标和企业风格等方面的限制,也会阻碍竞争对手的模仿。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即基于当前的资源位置和历
史路径所形成的特有的基于流程的能力)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动态能力本身并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是动态能力所配置和调整的资源结构,才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例如,艾森哈特和马丁认为,尽管动态能力在很多细节方面具有特异性,但是从一些关键性的特征来分析,企业之间的动态能力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或者类似性。尽管不同企业培育某一动态能力的起点和路径不同,但是,对于某一项动态能力,存在一个行业的最佳标准,因此最终不同的企业都将趋于类似水准的动态能力,从而使得该项动态能力不再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与此一脉相承,惠勒认为动态能力是可模仿的,可以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发展而成。在不同的企业乃至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点,因此,动态能力本身不是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各类市场机会的出现、碰撞、演化和消失,动态能力成为一种获取熊彼特租金的手段,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的竞争优势。丹尼尔和威尔逊以及纽伯特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不同企业的动态能力确实存在共性。
温特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应对内外变革,存在一种动态能力的替代机制,他将其命名为“应急型问题处理”(ad hoc problem solving) 模式,两者之间在成本结构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动态能力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还得看其投资成本与所得收益的权衡。佐特通过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发现,企业进行变革搜索的方向对绩效差异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的绩效差异。影响动态能力的主要因素既然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如此重要,那么动态能力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呢? 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充满了探索兴趣。纵观当前主要研究文献,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大致分为4 种类型,分述如下。
(1) 基于资源基础的研究。金(A. King) 和塔奇(C.L. Tucci) 的研究发现,企业原有的经验积累对于其顺利进入新的利基市场具有积极作用。伍滕(L. P. Wooten) 和克雷恩( P. Crane) 认为人力资本会对动态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而布莱勒(M.Blyler) 和科夫(R. W. Coff) 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动态能力的核心。阿德内尔(R. Adner) 和赫法特(C. E. Helfat) 综合考察了各类资源要素,认为动态能力会受到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层认知三个潜在因素的影响。这三类因素单独或者共同起作用,决定了企业战略性和操作性管理决策,并进而对动态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2) 基于组织手段的研究。林多瓦等人发现高层团队及其关于组织演化的信念对于动态能力的形成和企业形态持续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能力依赖于新兴事件的学习过程以及在组织形式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同时也取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支持。因此,他们认为企业要培育动态能力,其组织形式必须是分权化和有机的。其他学者如罗森布鲁姆等人也都根据不同公司的实践总结了管理高层决策等组织因素对于动态能力
的影响。
(3) 基于技术手段的研究。卡尔松研究了信息通信技术( ICT) 和知识管理系统(KMS) 在企业间社会网络的建立、使用和维护中的作用,从而论述了信息通信技术和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一种类型的动态能力) 的积极作用。
(4) 以上若干方面的组合研究。梅切尔(J . T.Macher) 和莫厄里(D. C. Mowery) 从学习的三个角度(经验积累、知识表述、知识编码) 研究了企业的R&D 组织管理流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流程创新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研发团队构成的多样性、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交流的密集度和信息技术分布的广泛性都有利于提升组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成效。亚当斯( G. L. Adams)和拉蒙特(B. T.Lamont) 将组织的资源分为基于组织学习的资源和基于资本的资源,强调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企业重新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