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宝协 胡贤德
我拟“任运随缘,道不远人”为题,袒露本人爱石藏石心迹,无力无意载道,百分之百的出于于交流,更无胆论说赏石。所以不受理性所缚,也不为句法所碍,也不受格调所心扉,无所顾忌,畅心所谈。同道聚会,求教各位高贤。学习石头的品性为人,做到实心诚心,以心会友。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人,其经历,长者和同辈伙伴们决不会淡忘。那些凄风苦雨,那些人世魍魉,不堪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从山乡走出,到学校、到军队,又供职于新兴的电视业25个年头,平平淡淡,无能无为,无障无碍,在坑坑洼洼中也锻炼了一身筋骨。夹缝中求生,总算一息尚存,直到今天还有闲情唠叨赏石玩石,人生能亲历这段历史的文明进程,实在也该算是幸运。
如今,船到码头车到站,全然赋闲了,什么事都无牵无挂,什么事也都提得起放得下,完完全全的平头百姓。一个超脱尘嚣的“寓公”,真正体会“长空不碍白云飞”的闲适心境。差的就是2亩地,不然真可享受“桃花源里好耕田”诗意般的生活。有欠缺也无憾,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许也会具有终极真理,彻悟人生对生命过程和现实生活的咀嚼和口味。有时也不伦不类地毫无平仄格律限制的自吟:“浮生历年已成翁,常依云根抚晚风,无悔无怨过往事,闲抛闲掷醉石中”。
天大地大,茫茫中我怎么会选择爱石藏石,并早已积习成癖,我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随着赏石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朴素的感性认识,逐渐接受了些理性知识的指导,不但不思退却,反而兴致更浓。人生三件宝——精、气、神,我的三宝都依附在石头了。在那凝静制动的石头世界里,仿佛置身于千变万化天体深邃的时空中,精神得经以温馨适意的栖居。我庆幸我的选择,真是无悔无怨的选择。
我们贵州,多山多石,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定的地域区位等因素,贵州如今还只能达到这等模样,这也完全是现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文明进程的推进,历史随大江东去,社会总在流动更替,不断出新。令人兴奋不已的是,贵州的民众在历史的面前增长了不少清醒,就说我省的赏石文化,从蒙昧状态到兴起,如今已迈入发展时期,这不能不佩服我省广大石友的睿智天纵,他们不再觉得石多为“磊”,不嫌地里多石是嶙峋贫瘠,山上多石有累卵之危,地下岩层中更是珍奇喜人,选择石头作装饰、作观赏、作收藏。爱石藏石蔚成风气,城乡都在普及扩大,也带动了一些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石友们选准了天时、选准了地利、选得了优势,选得了赏资源的富甲。
这些年的藏石活动,我完全处于心无窒碍、任远优游中。既不急求,也勿懈怠。对别人的精品总是羡慕,决无嫉妒。心安理得的是:造物怜痴,应缘而获,有所集藏。“我得我幸,不得我命”。收藏,很注重一个缘,天地人的一种默契。人类社会里,广结人缘,广结善缘,方可自然而然地得石缘,这也是必然与偶然的因果关系。
在我们石界,大家都爱称同道。这个道,原本指人们行走的道路,借用引伸为事物发展变化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事物的本体。其中包容了道路、道理、道德、道法、道力等,高深的道学观也无不在影响石界同仁。我自己藏石悟道的基本点即是:平常人爱石藏石,平常心观石赏石,平常心观世待人。一是一,二是二,决不故作高深,更不无端呻吟。对石品的属性坚持天道也好,大道也罢,以自然为宗,崇自然为尚。
贤哲们都说,真理并不玄奥,真理就在普通中,牛顿定律就是看见树上的苹果往地上落而引发得出的。一个平常心看似普通,却又难做到。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因各自的条件不一,各有各的特性。石界朋友,都是这个社会中兴趣相投的一部分人松散的联结。人的社会存在,各有各的社会意识。“石品人品”这句格言,大凡玩石人都会说,真正理解其意并付诸履行者可能不会太多,多数只是个口头禅而已。真正能达到石品如人品,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追求。
我本人个性修养甚差,“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待人处世总是“不朝天子,岂羡王候”。似乎像不懂世事的“四季豆米”,尤其在当今红红绿绿的社会里,缺乏那种“机灵”,总是少了那根“弦”,又不会为人口头春风,有时给人的印象是不入时,不同调,自甘冷落。正因为这样,在这自然天界里,找到了石头为知己,尽管它藏经不言,秘文不宣,缄默不语,与它相容相识,还是物与心通,十分融洽。我曾参加过一次石展活动,主办者以推介赏石文化为名,具体操作则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所作所为令人恶心,展览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人,高级智能者,只要远离一分世利,就多有一份平静,少一分烦恼。我们石界,虽不是净地,但也不应受太多的污染。我诚挚地愿与同道们共修共勉,多多自尊自重,既不盲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从石头中多吸收些天然养分,健我赏石人生。
爱石藏石爱有好多年了,还与杨晓红共同编著出版过我省第一部藏石画册《贵州观赏石》,最近又与李钜孝共同完成了《珍藏自然》的藏品画册。通过合作,获益不浅。对石品的评鉴,这是历史留下的难题,也是当今石友们共同致力研讨的课题。坦白地说,我的确还处于困惑中。其主要原因是:积之不厚,发之也浅;发之不禾农,感之甚薄,难解个中的子丑寅卯。往往面对石品,感触良多,“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石头,这种自然物,冥顽不灵。它的形、质、色、纹等都是自然造化而成,非人工意识和技能所及,它不以感性表象形态反映生活折射、历史反思、思想火花等错综复杂的感情表现。它浑沌无端,莫见其根。其能征服我们的是深沌原始、朴实稚拙、至雅至俗、呼唤自然人性的精神和对自然魅力的折服,我们与石头对话,与自然对话,将外在的山山水水化为内在心境世界,把野生世界的自然物转化为人文的世界,紧密地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相互关联。大自然无穷无价,大千世界无定势,岂能用极简易的格式来量化。石头所具的自然美,应以自然美学法则来评鉴它。就如各种花卉,姹紫嫣红,千媚百态,它是植物;狮虎威武,它是动物;彩霞万朵,斑烂绚丽,那是自然现象。具有美的感观事物,不一定都能称为艺术,凡艺术品一定创造美。石头亦如此,生在荒郊野外的大石头,称为自然景观石。拣得或买得人工能托运甚至掌中可把玩的小品石头,它像这像那,给它呼个名字,配个几座就可以为艺术品了,这未免也太自我夸张了。如果艺术品是那么简单,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该怎么摆放呢?
对石品的观赏,我完全承认,我是“移情论”的拥护者。美,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人从精神上深入这个或那个现实对象的结果。人依靠自己的意识,才使对象充满精神,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带给对象。被观赏的对象本身并不是使人的审美知觉积极化的客体,只不过是人的想象的材料,而人的想象才使对象变得具有审美带给对象。被观赏的对象本身并不是使人的审美知觉积极化的客体,只不过是人的想象的材料,而人的想象才使对象变得具有审美意识。艺术作品,则是从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来反映现实的艺术创作的产物。文野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国际社会也是严格地把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的遗产的概念定得明明白白。我自己并不因为石头不叫艺术品而自我贬低其品位。过去叫供石、雅石、奇石,如今基本统称为观赏石了,我不在乎它叫什么姓什么,名字好不好听,我在乎它浑朴拙雅的外表和宇宙自然的本质。
任运随缘 道不远人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