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债发行”看市场的“行政手段”


200777《北青报》每日评论版刊发了山东某职员石子砚的一篇评论文章《高校负债国债埋单是饮鸠止渴》,谈的是中国高等院校的“负债埋单”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事情是这样的:

通过对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近日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总体看,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并且还可能“雪球越滚越大”。报告警示,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因此,政协建议发行千亿教育国债解决2500亿的高校贷款。

作者认为:如何化解高校“债务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公共命题。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有不同的制度路径作选择:其一,由中央政府出面“埋单”。那么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这必将激励各高校在今后做出更多非理性的决策与行为;其二,一笔勾销。但这一个“黑洞”如果还可以勾销而成为终点的话,那就很可能又成了下一个债务危机“黑洞”的起点;其三,如同政协建议,发行“千亿教育国债”。这就意味着让全民埋单。石子砚认为,这无疑是一个“最劣选择”。因为这是让全民替高校背黑锅,它显然面临合法性危机,而且有损社会公平,也是对国债社会信用的一种伤害和透支。

问题怎么解决呢?作者指出了根本入手处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此,暂且不提。

很快令人联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近期各大媒体都已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由财政部发行1.55亿国债方案,即将实施。如果全国政协由高校负债问题可以引出发行“教育国债”这样的建议的话,那么,这1.55亿国债的由头又是什么呢?老百姓购买国债,不能不问问它干嘛用吧!于是,我开始查阅1.55亿国债的相关报道。

很快,在75《新京报》经济新闻与评论版便找到了信息源。这里恰到好处地发表了两篇推荐文章:《‘特别国债’背后的部门协调》、《汇投黑石项目评估须公允》。

前一篇文章谈到:1.55亿“特别国债”,所筹资金将用于向央行购买官方外汇储备,然后注入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袁东。他说这可不是首次在国债上“特别”了。1997年就发行过2700亿元“特别国债”,当时是用于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而这一次的“特别国债”,无非就是为了转变外汇储备管理经营方式,为了更加积极地管理一部分流动性要求不高的外汇储备,进而将这部分外汇储备转到国家外汇投资机构中而已。

原来这样。通俗地说,就是将这间屋子里的一部分家具搬到那间屋子里去。

随后袁东发问:既然这是核心与最终目的,那么,就由央行将其持有的这部分外汇直接委托给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不就可以了吗?后者为受托方,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管理机构,它只要尽职运营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地绕一个大圈,借此搞一次巨额的“特别国债”呢?袁东又做了解答,显然他是业内人,更看得懂道道:原因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这还是由部门利益牵引出来的“部门不协调产物”。

这时,《汇投黑石项目评估须公允》一文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文章中又讲到了一个问题。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已经以30亿美元购得黑石公司10%的股份。622黑石公司IPO首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帐面盈利一日之内暴增5.5亿美元,随后,黑石公司股价在一周内连续下跌,造成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目前出现了约3400万美元的帐面亏损。

于是,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认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拿着外汇储备投资于风险较高的股权,是一种极大的冒险,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但文章基本持反对意见,认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为经营,它有多项选择。而黑石公司是目前全球投资银行业中规模最大,经营业绩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从历史看,黑石公司还具有将大部分收益用于分红的传统。况且,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黑石的股权投资锁定期为4年,在锁定期结束之前就评价该项目的成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是帐面价值的涨跌。

说了这么多,并非想参与评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经营行为和手段,毕竟不是干这个专业的。但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怎么挣钱,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了。

由以上三篇文章引发的最大感叹是,国家由于体制层面问题造成的亏损债务,可以想出让老百姓埋单的办法——“全国政协建议发行‘教育国债’”;全国人大和国家财务部因为央行的外汇储备无法调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部门问题无法协调而后又可以想出再让老百姓掏钱埋单的办法——发行“特别国债”,这钱给了央行,然后央行才又给一笔钱以“卖出”的形式给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现实是两家都先挣到了钱。老百姓嘛,承担“未来的好处”吧。可如今已经是“市场经济”,您只要参与游戏就不能说没有风险。敢嘛?政府可以在“市场”中如此“行政调拨”,您的风险谁来担保呢?是否永远都有一个万全之法——老百姓埋单?

无怪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要在媒体直言: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