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义勇 方丽莹
标签: | 旅游营销 旅游策划 旅游规划 城市营销 旅游投融资 新农村规划 旅游地产策划 光华卓策 |
中国旅游营销已步入体系化品牌制胜的时代,旅游营销策划的系统性和战略导向性将成为中国旅游营销整体突围的方向,必将带动中国精品旅游模式快速发展,从而真正拉开中国“大旅游”营销的精彩序幕,中国也必将引来一个“大旅游”品牌营销时代。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历史上总有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分水岭。中国旅游营销史上就有这样几个可以称之为“营销分水岭”的时期,每经过这样一个分水岭,都标志着一种旧主流营销体系的终结和新主流营销体系的建立。伴随着主流营销体系的变迁,总有一批曾经辉煌的旅游企业倒下,并催生一批旅游企业新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迎来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中国旅游营销伴随中国旅游整体复兴而真正有了其生存和发展的支点。
中国旅游营销经过30年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引进、模仿、借鉴、学习和创新,期间既有跨越式的赶超发展、凯旋胜利后的欣喜,亦有徘徊不前的迷茫和困顿,既有跟风而上掀起的一波波狂潮,也有回归理性的反思和追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旅游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重要变化。消费需求升级,网络经济的到来,投资主体多元化,各地政府旅游产业升级,全新盈利模式不断涌现,导致中国旅游主流营销体系正在发生越来越快的变化。中国的旅游营销表现最为精彩的仍然是一幕幕独具中国特色的“营销大战”,更多的中国旅游企业在经历了血火淬炼,与狼共舞后,开始自信地踏入国际市场。
同时,中国旅游开始面临新的市场问题,面临着行业日益增长的压力和危机。中国旅游市场营销,在经历了炒作战、口水战、价格战之后,目前无论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都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品牌营销迷茫和困局之中。
中国旅游营销的整体突围之路究竟在哪里?
市场竞争,不再是一招一式的厮杀,中国旅游营销已步入品牌体系化制胜的时代。只有寻找到中国旅游营销新主流体系,用体系化的思想打造旅游品牌,才能带领我们穿越经营的困境,开创旅游新营销的蓝海。
本文通过对中国旅游营销30年的回顾与反思,试图从历史的解读中勾勒中国旅游营销的发展轨迹,在中国旅游行业和中国营销两维坐标体系上,找到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主流体系,在乱象、复杂的营销发展过程中找到中国旅游营销原点,从而找到中国旅游营销的发展趋势和原动力。
中国旅游营销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政府主导下的营销缺位时代
1978年,中国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时期,为中国旅游的发展放松了思想束缚;同时,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党中央提出了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打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方针,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的经济性逐步凸显,旅游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从“外事接待型”逐步向“积累外汇型”转轨,继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部分。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旅游业的重视都空前加强。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段狭长的灰色地带之间,政府占据了推动中国旅游发展的第一行动集团的位置,形成了政府供给主导型的模式。旅游管理与经营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政企分开迈出关键性步伐,旅游管理体制也趋向多元化,行业发展完全是政府导向。中国旅游营销在这个阶段是一个萌芽自发状态,旅游企业呈现“等、靠、要”的特征,整体处于一个营销缺位的时代,到后期才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势,以“无锡旅情”和中国首批六家景区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旅游营销波澜壮阔的精彩篇章。
- 1978年3月5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管理总局,由外交部代管;各省市区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中国旅游行业从此建立了中央-地方的旅游管理层级结构,并建立了与相关行业的横向协调机制;
- 1978年4月1日,石林风景名胜区开始凭门票入园游览,大小石林的门票价格为0.05元;
- 1979年,《中国旅游报》创办,这是国家旅游局主管、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旅游平面媒体,是沟通旅游全行业信息的权威媒体,是全国惟一的全国性旅游专业报纸;
-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的创立。
- 1982年7月17日,旅游总局与国旅总社分开办公。总局作为国家管理全国旅游事业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全国旅游工作,不再直接经营组团和接待任务;总社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业务,实行企业化管理;
- 1982年8月23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明确了12个方面的职能。局社的分开,结束了自1964年以来长达18年的局社合一的格局,为实行政企分开、强化行业管理、争取旅游业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 1982年11月,颁布《文物保护法》,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里程碑;
- 1984年7月2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准许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齐上的原则。从而打破了非旅游部门办旅游的限制,使旅游投资者和经营者多元化,实现了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
- 1985年1月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决定向省级下放外联权和下放签证通知权,以增加招徕渠道。从而形成了较为灵活的外联计划和调控模式,结束了“国、中、青”寡头垄断局面;
- 1985年,国务院颁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将旅行社分为一、二、三类社,并明确进行了垂直的职能分工,确立我国旅行社的垂直分工体系,有利于保障有序的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形成,从而实现更高的市场绩效;
- 1985年1月,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1985年12月20日,国务院第92次常务会议原则批准了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旅游业地位的提高;
- 1986年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旅游协会,这是第一个全国综合性旅游全行业组织,成为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努力做好旅游服务、协调、监管、自律等工作;
-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第一次将“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写进了计划。旅游业首次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1986年,一首“无锡旅情”唱响日本,开辟了一首歌带动一个国家市场的营销先河;
- 1987年,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泰山、明清皇家宫殿、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六家;
第二阶段(1988年-1998年):行业实践超前于理论发展的营销混沌的探索时代
1988年左右开始的新一轮旅游管理体制变革,旅游体制加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起点,随后几年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全面铺开,为旅游业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这种长期持续的基础性革新,使得旅游业在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下仍然能够枯木逢春,并取得了从1990~1998年长达八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居民不可或缺的经常性需求,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旅游业的重视都空前加强。中国旅游向着“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稳步推进,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部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方面,深圳世界之窗的火爆,丽江古城的崛起,香港、澳门的回归,为中国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预示着一个中国新旅游时代的到来。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旅游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缺乏竞争的经验和积累,中国旅游营销尚处在初级和混沌的阶段,基本上是围绕4Ps来进行,行业出现了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的现象,90年代流行的点子热、CI热,也冲击了旅游营销,凸显了中国旅游营销的浮躁和短视。
- 1988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由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旅游涉外饭店星评领导工作,并具体负责评定三星、四星和五星级饭店;
- 1988年10月,印发了国家旅游局“三定”方案,作为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设定了国家旅游局的12项主要职责,为“政府-企业”职能的清晰化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旅游业逐步转到经济管理的轨道上来;
- 1989年12月,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其中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城市新区开发应当避开地下文物古迹。” ;
- 1990年,泰山、黄山首批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 1992年,九寨沟、黄龙和武陵源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 1993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以上举措,促进了西双版纳旅游业从经营型向产业型发展;
- 1994年3月31日,千岛湖“海瑞”号游船抢劫纵火杀人事件,使千岛湖旅游事业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让行业深刻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道理”。千岛湖全面启动了“危机营销”,加快了旅游安全监管体系的构筑,租用了美国通讯卫星建造我国第一个水上通讯救助中心,并推行了统一门票的管理制度,拉开了中国旅游企业危机营销的序幕;
- 1995年1月15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拉开了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的序幕,促动了旅游和城市建设双向发展;
- 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旅行社的体制及审批管理权限做出了新规定:一是旅行社按经营范围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
- 1997年,我国首次有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平遥和丽江;
- 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政府扩大内地赴港“个人游”范围和香港特区政府改善旅游设施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的综合作用下,到香港旅游的游客持续增加,带动全港经济的蓬勃发展;
- 199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将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信息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此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相继加强了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先后有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将旅游业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
- 1999年,澳门回归,澳门旅游业显现“回归效应”,内地是澳门重要的旅游市场,占澳门旅客的19%。98年访澳的内地旅客有130多万人次,99年比去年同期增长134.5%;
- 1999年11月,飞机穿越天门洞的活动,让黄龙洞的名字远播世界,开启了中国旅游事件营销的先河;
第三阶段(1999年-2002年):理性跨越和整合营销传播时代
随着中国营销学术界全方位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西方前沿的营销理论被大量吸收和学习借鉴;定位理论、顾客满意理论、品牌资产管理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4Cs、服务营销、数据库营销、定制化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旅游营销找到了一把开启市场的神奇钥匙,中国旅游营销得到了快速而又理性的飞跃发展。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带来信息传播和营销方式的革命。1999年,以携程网、elong网为代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旅游企业,一时间,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渠道将会被电子商务所取代之声争论不休。虽然随后几年,由于缺乏稳定的赢利模式,互联网泡沫破裂,直到2003年才走出低谷。但互联网对中国旅游营销的深层次变革的影响确实深为深远。一个直接的推动就是,原来停留在理论引进层面的数据库营销和定制化营销重新受到重视,互联网营销成为中国旅游营销不可被人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个阶段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迎来了一个奥运旅游的新时代;这个阶段的另一个大的亮点是从2001年开始直到2003年 “动感之都,就是香港”的香港旅游全球推广,展示出一个充满机会和活力,东西方文化汇聚的都市形象,既树立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又张扬了城市个性,开启了中国城市营销的元年。
- 1999年,国务院正式决定执行五一、十一“黄金周”制度,实现了旅游业的中央突破,并成为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具有诱导式制度变迁性质的一次制度变革,也标志着一个真正的大众旅游时代的开始;
- 1999年,携程网、elong网诞生;
- 1999年5月,北京旅游集团举行成立仪式,标志着旅游局直属企业脱钩工作大部分任务完成,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
- 2000年,以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遗产上的空白,标志着徽派建筑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 2001年,中国旅游业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开始着手新一轮的产业布局;
- 2001年2月,携程旅行网更名为携程旅游服务公司,从一个单纯的网站向旅游服务公司全面转型,开启了中国旅游互联网新业务模式;
- 2001年7月,中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迎来了一个奥运旅游的新时代;
- 2001年9月5日,金旅雅途与广州新之旅国际旅行社协办金旅工程援藏项目启动;
- 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事件,有力促进了中国“世界最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
-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深远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会议营销城市的典范;
- 2002年10月颁布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 2002年10月,中国第一个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南海DMS)宣布正式建设成功,它通过将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业务有效地结合,开辟了中国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
- 2002年,广西旅游经贸大篷车发车。历时20天,行程1.25万公里,先后在9个省、市、自治区对广西旅游进行宣传促销,广西大篷车活动开创了国内旅游交流活动的先河;
第四阶段(2003年-2005年):精细化营销和国际化营销时代
这个阶段,由于整个社会处于急剧发展之中,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变迁大戏上演正酣,社会角色、身份以及消费者分类标志比以往增加,消费者分层更加明显,细分消费群层出不穷,因此挖掘新的细分市场,捕捉市场机会、成为广大旅游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企业按价值观、生活情趣、审美倾向等消费者心理、情感属性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中国旅游企业引来了一个精益化营销的新时代。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并成为引领消费趋势的主要力量。而这一阶层具有消费心理趋于理性、销费行为趋于成熟、购买力强、消费稳定的特点,稳定而理性的中产阶层的崛起,意味着我国旅游消费市场开始具备了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市场基石,“自驾游、自助游”成为旅游营销的新热点;
2003年,中国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并向2000美元迈进,居民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方向发展,旅游消费正在以排浪式方式产生,但旅游消费依然停留在以观光旅游为主,并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阶段过度。
图一:中国GDP走向趋势图
图二:旅游消费趋势示意图
“联合、整合、重组、区域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成为这个阶段关键词,联合营销、联合促销、区域旅游合作成为这个阶段旅游营销的主旋律,如四大佛教名山联合举办“朝圣之旅”,北京、西安联手打造“华夏文明魅力轴线”,川、滇、黔、渝的重庆经济协作区18个城市联合发展旅游,我国东中部41市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等等。从最初的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的宣传促销,到景区之间、区域旅游目的地之间、旅行社之间以及跨领域的相互合作、联合促销,我国旅游业从“各据一方”到“联线成片”,区域旅游合作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05年,来自大洋彼岸的《蓝海战略》一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销。离开同质化惨烈竞争的“红海”,进入令人心旷神怡的“蓝海”,几乎是所有旅游企业的祈求和梦想,反映出企业对开创“蓝海”市场的渴求;
Business2.0时代长尾理论的横空出世,网络带来的信息日益透明化和跨越边界的选择营销成为可能,网络在颠覆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和传播方式的同时,成为平民大众获取话语权的主要途径。
这个阶段,旅游业国际化,也成了各地政府做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一个亮点,北京、海南、杭州、黄山,相继吹响了新一轮旅游国际化的号角,营销“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
- 2003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启动,目标是创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城市;
- 2003年,受非典影响,“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旅游行业经受住了考验,危机营销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新热点;
- 2003年,三峡工程造就了新三峡的旅游景观,开辟了一个世界性水库旅游目的地;
- 2003年10月,中国成功申办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2003年,大香格里拉、大九寨、五岳联盟等大区域旅游概念相继出现,区域合作成为国内旅游局的新举措;
- 2003年,神舟5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旅行者;
- 2003年,个人港澳游开放,香港澳门成为旅游热点;
- 2003年11月及2005年9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分两批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6个;
- 2004年,中国被评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已经从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实现旅游收入6000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家旅游营销新时代;
- 2004年,欧洲游整体向中国开放,欧洲国家联合旅游营销,开辟了国家旅游营销的新典范;
- 2004年,“9+2”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标志着中国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的时代的到来;
- 2004年,“世遗”门票涨价及其他景区门票涨价风波,预示着传统门票营销的过时;
- 2004年6月,春秋航空公司正式获批准挂牌,标志着旅行社与旅游交通的结合、旅行社多元化营销时代到来;
- 2004年11月,国旅集团和中旅集团相继重组,标志着中国入世后和国外旅行社共同竞争的旅行社新营销时代的到来;
- 2004年11月,2004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和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旅游营销进入规范性的会展营销时代;
- 2004年12月5日,粤海铁路顺利开通,成为海南旅游营销转机的划时代事件;
- 2005年1月29日,国航航班首次从北京起飞,前往台北,这是56年来首架飞往台湾的祖国大陆民航班机;
- 2005年2月,“第一水乡”周庄遭遇封杀,成为中国旅游局最具争议性的事件;
- 2005年9月13日,“香港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幕,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香港经济全面发展;
- 2005年9月,第八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北京成功举办,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旅游节庆品牌;
- 2005年10月,大陆赴台旅游考察团入岛考察,开始两岸旅游格局破冰之旅;
- 2005年10月,中国第一个红色旅游主题会议红博会圆满落幕,102万人次观展,江西成功塑造红色旅游强省形象;
- 2005年,中国国家地里杂志——“选美中国”活动,从一个全新角度向世人揭示一个最美、最自然的中国,推进了新时期的审美进程;
- 2005年,《大长今》热播,大长今故乡游火爆,掀起韩国旅游热潮,文化产业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 2005年11月,首届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在浙江宁波成功举行,搭建起我国首个旅游投资平台,开启中国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大门;
- 2005年11月,五岳联合申请世遗,联合营销、联合促销成为旅游营销的主旋律;
- 2005年11月,2005中外酒店论坛三届峰会召开,如家、锦江之星超常规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开始驶入快车道,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声名鹊起;
- 2006年5月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现在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省级保护单位约7000处,市(县)级保护单位约3万处;
- 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
第五阶段(2006年――):新营销破题前的困顿和品牌营销时代
2006年,中国旅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旅游产业裂变、聚合式的结构性重要变化,消费升级,城市营销浮出水面,旅游主流营销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以旅游作为核心引爆点和孵化器的城市运营和区域经济运营,正在改变着城市,改变着中国。
中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旅游已经开始从启蒙期向高速发展期转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并存”的新旅游时代。精品旅游模式是提升旅游景点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方向之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将会被深度营销的旅游模式取代。体验式、娱乐式、休闲式的复合旅游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与影视文化业的完美联姻”、“景区危机处理”、“休闲旅游”、“城市品牌运营”、“旅游系统营销”、“生态链旅游”、“文化旅游”、“娱乐品牌连锁”、“景区品牌保鲜”、“产业旅游营销”,这十大关键词见证了这个阶段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006年,中国整体的旅游营销环境又表现了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大旅游格局已经形成,大旅游环境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中国旅游营销品牌化成长又步履蹒跚,中国的旅游营销整体处在一个迷茫困顿期,处在一个将要破壳而出的状态,如何使中国旅游营销更加成熟和理性,这是一个似乎错乱的年代,虽然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平淡的背后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理性,少了几分激情、多了一分凝重,这或许正是中国旅游营销走出集体性战略迷失、走出营销困顿的“前夜”,或者说已抵务实、理性营销阶段的前沿。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品牌化经营时代。打造强势旅游品牌和知名旅游品牌,既是形势所逼,也是机遇所在;既是开放之举,也是发展之路;既是竞争必需,也是生存必要。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更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品牌的优势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品牌力就是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 2006年2月,香港迪斯尼发送拒客事件,暴露了旅游景区危机预警和防范机制的缺失;
- 2006年2月,《乔家大院》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引爆了当地旅游市场,成为中国旅游业与影视文化业完美联姻的成功典范;
- 2006年4月,以“休闲改变人类生活”为主题的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成功举办,开启中国休闲元年;
- 2006年5月,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成为城市品牌和旅游营销完美结合典范;
- 2006年5月,秦皇岛乐岛海洋公园成为当地龙头民营景区,中国主题公园系统营销突围的一个成功样板;
-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带动沿线旅游业整体发展,成为中国生态链旅游体系的成功典范;
- 2006年7月,实景剧《印象·丽江》成功上演,成为城市营销和文化增值的成功创新;
- 2006年7月,北京欢乐谷开业,开辟了中国本土娱乐品牌通过品牌力进行连锁扩展的先河;
- 2006年10月,《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进行公演,成为老景区品牌保鲜和活化的成功个案;
- 200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主题旅游,成为中国旅游营销的行业风向标;
- 2007年3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中国首批66家5A景区,5A景区的产生对中国景区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和中国“大旅游”景区格局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品牌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未来,但要与营销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市场的爆发力和聚合力。市场竞争,不再是一招一式的厮杀,中国旅游营销已步入体系化品牌制胜的时代,旅游营销策划的系统性和战略导向性,将成为中国旅游营销整体突围的方向,必将能带动中国精品旅游模式的快速发展,从而真正拉开中国“大旅游”营销的精彩序幕,中国也必将引来一个“大旅游”品牌营销时代。
作者简介:
武义勇:
中国旅游品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光华卓策旅游品牌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销售与市场》、《新营销》、《中国旅游报》营销顾问、新浪城市频道城市营销专家、同程网、通用旅游网旅游实战营销专家,“品牌建设九步法则”的创立者,其中品牌定位研究,入选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营销教材,负责的红领服饰案例荣获“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负责的冬映红案例荣获2004年中国杰出营销奖,非士《心都凉了》系列报广荣获第十二界广告节三等奖,乐岛海洋公园项目销售额翻了两番,从1000多万增长到4000多万,在品牌战略、营销管理、广告创意、渠道管理、招商、企业培训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欢乐谷模式”和“乐岛模式”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受业界欢迎的营销模式。
方丽莹:
光华卓策旅游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项目经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方向研究生,熟知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擅长策划、培训、摄影和写作,热爱旅游,专注旅游行业营销研究,曾在红袖添香网站担任文字编辑,拥有个人旅游博客,博客中的《南宁古迹大全》及《魅力广西系列》受到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南宁晚报》等曾进行专门报道。参与编辑出版知名旅游丛书《艳遇丽江》系列,编辑出版《中国北海旅游度假指南》春季、夏季秋季版;
附件2:光华卓策旅游智业简介
“光华卓策旅游智业”(简称‘光华卓策’)――旅游营销问题全程解决专家,是中国旅游界极具影响力的唯一一家融合“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公关顾问”为一体的专业旅游智业顾问机构。与中国旅游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业界旅游权威机构有着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 2004年中国杰出营销奖
―― 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 “海豚杯”全国青年广告人创意奖
―― 第八届广告节设计作品奖
―― 全国第九届广告节作品奖
―― 荣获2005年广州日报杯广告铜奖
―― 作品入选2005年IMI广告年鉴
――《销售与市场》营销顾问
――《中国旅游报》旅游营销顾问
――《新浪旅游频道》营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