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时代》周刊的2006年度人物“你”的15个系列故事中,《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记者王晓峰与其独立域名博客“不许联想”是其中之一,博客每天约吸引到1.2万个访问者,在巨大的访问量的吸引下广告就不请自来了。王小峰博客最新的广告是一个音像设备的广告,在他的博客中占了豆腐块大面积的空间,网页还可说干净利落。而相比王小峰,有一个人的博客却更干净,她聪明地将博客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个人影响力和链接开办了时下最热门的电子杂志,首期广告收入就达100万元,预计一年过一千万元并非难事。
这个人就是徐静蕾,一个演员一个导演,本月12日中午11点多她的博客点击量突破一亿,徐静蕾个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轻松地总结原因说“就是我够勤快阿,如果我懒,读者也不爱看啊!”点开徐静蕾博客,确实有很多粉丝的跟贴,更有网友因为占据了最先的评论位置而沾沾自喜,博客左页就是徐的个人杂志《开啦》的链接地址,被红字标志,引人注意。
作为名人博客中第一个吃螃蟹并且吃得很香的博客,徐的博客点击量过亿的新闻一出立即引来一些人的质疑。怀疑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笔者在这里归纳为:技术怀疑者和内容怀疑者。前者是一些互联网的业内人士,在北京某报的采访中博客网总裁方兴东告诉此报记者:“博客计数器不是第三方提供,很简单的程序,不需要任何人提供,点击量是可以作弊的。这个数字太简单了,可以随便设置的。”报社记者随后问:“那这样看来,一亿的点击量其实意义不大?”方兴东回答说“那是,数字可以随意定的。”方还承认,点击如同虚报报纸的发行量一样,这样会对广告主形成误导。方的话得到了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委员的支持,他们认为有的计数器可以达到点击一次实现十次点击的效果。不少博客会找专业人士来点击,有时甚至是机器人。
相比技术怀疑者,内容怀疑者则大多对外国的博客情况十分了解,他们的观点是“国际上高流量的博客不会只倾倒生活垃圾。”他们举出全球最著名的博客德拉吉的例子,他的博客去年访问量在47.8亿人次。他们认为真正有能力设定世界纪录的博客,不是个人自娱自乐,倾倒生活垃圾的博客,而是真正能为更多人每天推荐,萃取信息和知识精华的博客。因为在美国,比中国这几位上下折腾的名人博客访问量高得多的博客比比皆是,而且大都是非常有价值有知识内涵的。
怀疑者的话无疑道出了中国互联网从技术到内容的两个重要问题。首先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的计数问题就曾是讨论的焦点,北京中北卫科癌症医学研究院院长刘文华状告百度点击欺诈事件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口诛笔伐点击欺诈认为它是中国网络广告业的癌变。2006年初,易观国际在调查过468家搜索引擎广告客户之后,刊出《2006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企业用户调研报告》,其中指出,接受调查的33.12%的企业用户认为自己曾遭受过点击欺诈。易观国际判断,国内为数不少的搜索引擎广告主的信心正被透支,并且最终导致它们转投其他广告形式。一系列的负面事件和数据使网民和广告主对点击量战战兢兢,再加上网络点击本身的技术硬伤,博客用数字说话就显得没有底气了。至于网络内容从来就为人所诟病,在博客领域名人博客旗鼓张扬占据半壁江山,娱乐与口水仗的组合刺激着名人和网民的表现欲与窥探欲,草根博客风生水起,但仍然是我家有女初长,不乏特色但还未形成大气候。怀疑者用理智制约着感性的喷张,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
中医为病人开药方有个特点,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总结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医往往不是根据病人表面的症状开药方,而是根据病人个体的不同特点用望闻问切的方式走到疾病背后去找到疾病的源头。那我们是否也可以用中医的做事原理,为博客过亿的价值这个问题号个脉呢?
其实博客的点击量可以不用点击量之于搜索引擎那般苛刻,搜索引擎的点击量与直接的经济利益挂钩,技术的标准当然要求最高。但博客的模式在点击量与经济利益之间还有个第三者,那就是注意力。点击量的增加首先换来的是注意力,再由注意力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后者的独特性在于,由注意力所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使得个人在经济效益上有所收益,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一种表现就是号召力,以徐静蕾一篇名为“桃子”的博客文章为例,她就号召大家关注农民的桃子销售问题,并认为目前的大众传播还是对农民给与了太少的关注,她还在文中给出链接地址帮忙北京平谷县寅洞村桃农的人。看到这篇博客的人中总会有好心人真的去帮忙,博客也能因此成就一桩好事。对博客是生活垃圾的指责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博客在建立之初就是为个人抒发私人情趣而建的,没有硬性规定说是名人就一定得写出有内涵的博客,每个网民除了有窥探欲却还有同情心,希望在别人的情感中寻找到同病相怜的慰藉,或者说人们是需要生活垃圾场来进行心理与情绪的良性循环的,如果没了这垃圾场估计大家都得憋出病来。
因此,博客的过亿点击量不过是最自然的现象,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本我”状态,她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批判视角和对根源的追寻。广告主也不必过于追求博客点击的科学性,而是发掘注意力经济并以此获利。相信博客在多发展几年一定能找到“自我”的绝佳状态,谁又能说我们中国的网民写不出美国人那样有内涵的文章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把问题交给时间去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