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成无法停止的垃圾信息生产车间,人们在无数毫无实质意义的奔波劳碌中,一起捆绑挣扎——
【中国压力报告】之二
信息垃圾时代的压力吞吐
相信大多数媒体编辑、记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要做一个选题,首先是在网络上收集资料。当你把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的时候,我们贴心的Google、Baidu会在0.01秒内找到相关网页约123456789篇。
互联网给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心里想的只要世界上有的,网络上都有了,其中包括编辑记者们要做的一期期所谓的新的选题。通常,你要找的都是现成的。于是拷贝下来10万字,压缩、整合,然后一篇新的文章就诞生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媒体就是这样制造信息的。
如果说纸质媒体死抱着“原创”这块遮羞布不放,那么网络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转载复制抄袭加乱署名了。网络制胜的法宝就是快速与海量。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对同一个问题,有无数篇文章,它们模式相似,结构雷同,甚至文章一样。
如果你仅仅是个读者,就还不是信息接受的最倒霉者。深受信息垃圾糟蹋的,其实是编辑、记者们。他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文字任务,无数所谓选题策划具体到执行,就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信息的相互回炉再造。
信息的海洋变成垃圾,让你无趣,厌倦,以及阅读疲劳。奇怪的是,人们已经发现信息垃圾时代已经到来,却豪无办法。网站日日更新,报纸天天上市,杂志月月出版,垃圾信息前仆后继,永无休止。
社会已经变成无法停止的垃圾信息生产车间。正像这个无法阻止压力扑面而来的时代一样,人们在无数毫无实质意义的奔波劳碌中,身负血海般的工作压力,一起捆绑挣扎。
北京,首善之区,中国崛起的标志,也是垃圾的标志。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生命的底价也正如信息垃圾一样廉价。无数人怀揣着梦想,在早晨傍晚按时拥堵在道路上。公交车永远是毫无尊严的贴肉拥挤,乘务员操练的反射性的口头禅就是吆喝乘客“往里走!往里走!”
人们都希望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城市找到发财的机遇,每天做着毫无乐趣的工作,领下一份可怜的薪水,然后吃饭购物交房租……他们只想看到梦幻似的将来,不愿意看见通往奴役之路的绝境。
媒体整版整版地教读者化解压力,保护身体,缓解焦虑。而事实上,媒体制作的流水线上,本身被焦虑、烦躁、压力包围——起不了做用的垃圾选题,随着编辑记者们的薪水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己都不快乐,又如何能让别人快乐?其实,人们只不是在为了找一份糊口的饭罢了。吃下去的是垃圾,挤出来的,当然也只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