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保护 中国在行动


  一年一度的八国峰会6日在德国举行,在东道主以及欧盟的推动下,本届峰会对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现象的重视,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峰会。临近峰会之际,美中两国政府先后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问题表明了立场。虽然两国依然有所坚持,但也作出了原则性承诺。  5月31日,布什总统发表讲话,在减少温室气体问题上出现政策大转弯。他说,华盛顿同意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希望与此问题有密切关系的15个国家举行峰会,以便在2008年之前达成一个自愿实施的长期方案。布什政府在2000年上台之后,便宣布退出关于减少工业废气的《京都议定书》,招致了世界各国的强烈指责。在美国之后,中国政府4日首次就气候变化发表了“应对方案”。虽然没有就减少废气排放量作出量化承诺,但强调指出,温室效应将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障碍,因此中国将在减少温室气体方面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从八国峰会前的情况看,各国在减少温室气体问题上的态度大致上有两种。一是主张制定统一的时间表和目标,强制各国实施;二是主张各国朝着某个总体目标,自愿采取相关措施。前者以欧盟国家为代表,后者以中美印等国为主。在八国峰会以及八国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这是一个主要障碍。从客观和可行性的角度看,持上述两种态度的国家都必须作出妥协。减少温室气体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至今一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各国坚持己见,主张划一实施,共同行动。  在过去两百年的历史上,西方国家在自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二氧化碳,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气候变暖问题而已;等到了中国开始崛起的时候,一方面人类已经遇到气候变暖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开始利用这一点来限制中国的发展。更有甚者,作为全球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不但前几年一直不愿意签署“京都议定书”,而且至今也不愿意在减低排放量方面作出明确的承诺。相比之下,倒是中国方面在胡锦涛启程前往德国参加八国峰会之前,出台了洋洋三万言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显然难有资格要求中国在减少排放量方面作出明确的承诺。胡锦涛出席G8,是充分展示一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承诺,同时也客观展示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秩序中的不公平因素。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尤其注意避免两个极端的思维,亦即或是完全按照西方制订的游戏规则行事(那样只能是落入西方设定的陷阱),或是完全以世界经济、环境秩序的不公平来强调“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