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目标的民间视角


                   激动人心的唐氏新目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目标的民间视角                

                           陈显忠

宏图大志的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近期为目前中正在崛起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下了10年大计:国内大中型银行要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现在的17%达到40%至50%。笔者将唐副主席描绘的大计总结为一个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是5年达到50%,最低目标是10年达到40%。这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看起来差距不大,如果考虑到时间因素,这两个目标之间可腾跃的空间可不小,足够填补可能存在的巨大预测误差了,这只能说明我们敬爱的唐副主席在重大决策上确实小心谨慎,谋深虑远。

唐副主席定的目标,虽有难度,但相当激动人心。试想想,目前国际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基本上就在这个水平上,如目前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40%上下,但他们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奋斗才达到目前的水平的。而我崛起的中华大国以一日千里赶英超美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慨,快马加鞭迈向最高目标,只争朝夕,10年长矣,5年焉能不成?

确实,唐副主席的决断有其坚实的基础在。中间业务发展的规律是:中间业务的发展有一个起飞的临界点,美国中间业务收入起飞的临界点是80年代初,过了这个临界点后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期,也可以称之为中间业务发展的黄金岁月。以几年前央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颁布为标志,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将迎来这样一个临界点——一个大发展的黄金岁月——中间业务收入将有可能在未来10年——20年的时间段内以30%——40%的超常规速度发展。实际上,不管是有关商业银行收费大餐的大讨论,还是银行信贷规模紧缩的压力,不管是理财套餐的竞相推出,还是信用卡市场上的风起云涌,都可以视为一种信号,即我们将迎来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发展的黄金岁月。我们与国外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与其说是巨大差距不如说是巨大的商机,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面临着历史性的商机。

但唐副主席可能忽视了三点:

第一,贷款收入增长速度可能会制约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增长速度。如果国内未来几年仍保持加息周期不变,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仍保持目前年平均约20%——30%的增长速度,贷款收入的增长速度其实一点不慢,也可以达到30%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即使以30%——40%的增长速度,要在5——10年内使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达到50%也是相当困难的。

第二、金融制度环境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差异。要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必须对中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作一个细致的分析。以美国的20家大银行为例,下表概括了其98年中间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

美国前20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构成表

(单位:%

项目

1998

全部中间业务收入:(单位:百万美元)

107,543

1、托管业务手续费:包括会计、保管、信托、遗产、慈善基金管理以及其他机构基金的托费用收入

16.06

2、传统的银行业务手续费:包括对存款账户的收费、处理支票的费用、汇款、托收、ATM和电子银行业务收费等

14.92

3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兼并和收购咨询费、承销证券和银团贷款手续费

9.37

4、经纪人业务手续费收入

2.21

5、证券交易收入:包括利息率、外汇、债券、股票及商品等产品的交易

6.43

6、私有股本投资收入:包括风险资本的投资收入

2.34

7、保险收入:

12.95

8抵押贷款手续费收入,包括学生贷款服务费收入

4.47

9、为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及经纪行等机构清算证券的手续费收入

1.82

10、信用卡业务收入:包括个人信用卡及商业信用卡;业务种类包括与信用卡有关的服务及证券化。

13.81

11、其他收入:包括出售产品线、分支机构、证券及资产等的收入

15.62

合计:

100.00

   (资料来源:《纽约金融》)

从表中可以看出:剔除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非利息收入而不能算中间业务收入),1998年美国商业银行前七大类中间业务收入由高到低的排名是:托管业务手续费(16.06%)、传统业务手续费(14.92%)、信用卡收入(13.81%)、保险收入(12.95%)、投资银行业务收入(9.37%)、证券交易收入(6.43%)、抵押贷款手续费收入(4.47%)。可见,非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中间业务如托管业务(不含信托)、信用卡业务、保险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收入上目前已经占据了半壁以上江山,且占比呈继续增长之势。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权重日益减少。

首先看非传统业务中的托管业务(不含信托)、信用卡业务、保险业务等业务,国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很难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托管业务最有可能做大;而信用卡业务由于中西消费习惯的差别,大发展后未必有大收益,国内卡文族中精打细算的偏多;并且某些金融品种的创新如遗产等资产的托管、信用卡业务证券化等尚需法律法规上的配套,目前根本看不到有大发展的症兆。

再看证券交易业务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种,收益也相当可观,可惜国内银行基本赚不到。

最后还有一个西方银行非常看重的投资银行业务,国内银行目前仅能从其中的一小部分获取很小的收益。虽然央行已批准了建行等银行的财务顾问业务资格,但银行财务顾问的经营范围偏窄,尚不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相比;且在仅获央行批准而未获证监会批准的情况下,银行财务顾问业务的资格公信力仍受限制,其实际运作空间非常狭小。而国外银行财务顾问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资格和地位,社会公信力高,在投资银行业务中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当前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增加更多是贷款收益的转化,没有实际意义。

第三,国内商业银行内功修为不够,容易引发整个社会的不满和大的风险隐患。

从中间业务发展的银行内部因素来看,笔者认为较为重要的是服务品质和风险识别能力。中间业务不是免费的午餐,但要让中间业务不成其为免费午餐,国内银行必须在服务品质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对于外资银行而言,服务品质无容置疑是其最值得炫耀的。外资银行的服务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更是体现在给客户提供更多更符合客户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而国内银行凭借目前的技术和人力条件,短期内很难与外资银行在此点上抗衡。难怪外资银行在国内推出的理财服务即使高定价国人照样趋之若骛,而国内银行推出的理财服务一收费就少有人问津,目前更是招致了排队问题的大讨论,这正是服务品质差异、产品品附加价值差异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什么服务都只是一味的收费收费再收费,那只会激起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还有一点就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对经营中间业务的极端重要性。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不仅资产负债业务存在风险,中间业务同样存在风险,甚至是高风险。有人将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概括为“四个转变”,即:由不运用资金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由融智向融智和融资相结合转变,由传统业务向新兴金融衍生业务转变,这“四个转变”中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何识别风险、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就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当然,银行可以选择低风险的业务做,但低风险与低收益从总体上看必有一种配比关系。光做低风险业务的银行很难留住各家银行争抢的利润丰厚的高端优质客户,现在许多中间业务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表面上看起来风险不大,但一进去就可能发现麻烦大了。据闻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收取100万元的中间业务收入(财务顾问费),最终竟让3个亿的贷款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坏账。但若你能识别其中的风险到底在哪里,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和规避手段,这样的中间业务同样可以做。特别是目前最时髦的国际业务中的许多业务品种,完全要靠过硬的风险控制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能做好,国内银行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有此三点,唐副主席的最高目标是就此打住了,最低目标也可能在两可之间,不过大家都掂掂脚努力努力,搞搞贷款收益转中间业务收入的小动作,最低目标还是铁定可以实现的。

看来,唐副主席定下的目标并没有错。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