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中,与“权”有关的事物几乎处处存在,以至于有人误认为管理就是用权。“管”与权力密不可分。东方传统管理也讲“名不正而言不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授权是管理的必要条件。
但授权并非是能行使好管理职能的充分条件。管理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与管理对象间的互动,形成持续地朝向目标的合力。而真正对此有拉动作用的是管理者的权威,而不是通常只起推动作用的权力。
权力是外生的,可以通过授权得到;威信是内生的,必须靠管理者自身的力量去生成。只有当权力与威信成功嫁接后,管理者才真正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权威”两个字,应该拆开理解,“权”与“威”是互生关系,权是威的基础,威是对权的强化和延伸,两者如能良性互动,则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讲究“势”而不是“力”,这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哲学。“力”衍生于“权”,而“势”更多地来自于“威”,是不断积蓄起来的,犹如大坝拦起来的水。用权的结果可能有两种,蓄势或者去势。如果能有助于积累更大的势,则用之为上;如果相反则应尽量惜用,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刻。蓄势是为了有所作为,权威的真谛也在于蓄势而不是行权。行使权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手段使用不慎则对于已积累起来的“势”有莫大损害。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比喻,如 “达摩克利斯之剑”、 “胡萝卜加大棒”即是。
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也是很好的例子。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作为管理者的“上”能够“礼、义、信”就可以使被管理的“民”敬服,与“上”同心同德;老子主张“无为则无不治”。权力是把双刃剑,只要有更好的办法,直接动用权力永远是次优的选择,兵家孙子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启迪。
作者简介:
郑磊,经济学博士,荷兰MSM工商管理硕士,战略与资本运营资深专家。曾担任IBM、MSI等跨国企业高管职位,超过15年制造和管理咨询经历,多次参与跨国企业的并购与投融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