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开始的暴跌,看似象一个股市本身在长期上涨后的一次技术要求的调整。实质上是对政策市的完美表达,更是对管理层诚信的一次拷问。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命令是格格不入的。但我们的高管,一直是计划经济教育出来的高级人才。他们会的只是行政命令,有令必行,令行禁止。而不会真正地按市场的规律来对股市进行调控。
这也反映出,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思维上的缺失。只有单一的行政手段,而不会用市场的自主性机制进行调控,更看不到,在调控手段出台后有一个“时间延滞”的系统问题的存在。
近来常常听到说一个词:结构性泡沫。听到看到许久了,可就没看到和听到一个关于什么是结构性泡沫的定义。不过专家们都在用,可能只是专家们认为可以把人唬住,也就都用了起来吧。
按说,仅从词面上看,结构性泡沫和股民(或投资者)的非理性制造的泡沫是有本质的不同的。结构性泡沫,应指的是市场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投资者的理性或心态的问题。所以,就是以提息或加印花税,这结构性的泡沫只会是暂时被隐藏起来了。一但到牛头再次抬起时,这个结构性泡沫又会浮起,重新成为要打压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热情的工具,成为阻碍人民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工具。所以说,要解决结构性泡沫,只能对产生结构性泡沫的市场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才可。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股市一涨风险就大,而不是股市走熊时的风险更大呢?五年前,我们的印花税是千分之三,后因股市是熊市,才下调成千分之一。本周三开始的暴跌,不是人们因为知道了印花税上调到了千分之三(其实大家心里早有这一预期:相信这是一定要上调的)。而是人们对于出台这一政策过程(头两天还在劈谣,可29日深夜就发布)的不诚信而产生的信用危机引发的,也是对股市管理者的信任危机引发的。可以说,中国股市的真正操盘手是我们的管理层,最大的庄家也是我们的管理层(喊你涨你才能涨,叫你跌你就必须跌,不然就发你加息加利率的十二道金牌再加大棒)。而最大的赢家不是机构,更不是股民们了,而是财政部。这次上调印花税前,按千分之一算。每日的印花税是五年前千分之三时的十倍还多。(报载:印花税上调首日,收入近24.44亿元)可以说,这是当前股市流动性带给国家的财富。没有流动性就没有股市的财富效应,更不可能有每日这么高的印花税收入。所以,流动本身并不是一个错。
那为什么在股市只能是一个管理层赢而其它的参与者输的模式呢?其实在熊市的时候,我们的管理层同样是输的,输到了要靠下调印花税来让市场牛起来。既然管理层也想赢,当然小股民也想赢。你管理层吃肉,那小股民喝口汤总行把。
在股市中,不论你是管理者或是基金或是机构或是QFII或是小股民,大家都是利益相关者,都在中国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是想让系统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还是想让系统进入生不如死的恶性循环?这才是对我们管理层的真正拷问。
中国的老百姓刚刚开始学着去投资了,就来这么一盆出自信用危机的冷水。想一想吧,也许正是我们少了点系统经济学。没有看到大家都是利益的相关者,没有看到结构性的泡沫并不是非理性的泡沫。也就更不可能把结构性的泡沫用结构性的方法进行调整了。
我们的股市最少还有两大结构性的问题要进行调整,不然,就是股指期货推出也不可能改变。说不定还会反而加大结构性泡沫的风险。
其一就是T+1的交易制度。从近两年来的交易情况看,T+1的交易制度不仅没有消除股市的风险,反而加大了风险的积累。而且总是让风险在不断积累到一个可怕的程度后突然爆裂。如果每一个交易日中,人们当发现投资行为出错了,能在当日进行纠正的话,这个结构性泡沫就不会被积累。难道不是这样吗?
其二是涨跌幅过窄,如能放开,也有助于当日的风险当日消化,而不会成为泡沫的积累。
当然,来做这两件事,本身也是有风险的。但这个风险比起信用的风险来说就小得太多了,而且是对结构进行的,而不会伤害投资者的信用。
到现在为止,我是一个小股民,五年前的伤痛还在,现在的伤痛又起,但我还是相信中国股市的十年黄金期才开始,相信我们的管理层是有智慧的,相信就连我这等没有学过专业经济学的人都看明白了的事,专家们一定都看明白了,可为什么没有说,没有进行做?
我想自己就成了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孩子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