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读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
《中国孝义皮影》是侯丕烈先生集三十年功力潜心收集、整理、研究而成形的大部头著作。此书装帧之精美,用纸之考究,在同类型书中已属上乘;加之书中皮影造型之丰富与奇特,栩栩如生,因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称赞道:“非常喜欢,也很震撼,真是美极了。”该书的出版,给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做出了一份贡献,使得皮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美得以全面展示,也为孝义皮影戏在国内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孝义皮影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之际,此书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真可谓实至而名归。
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艺苑中一朵瑰丽的野山花。此前的岁月中,它和众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灭亡的命运,如同我国分散各地的剧种和其他艺术形式,在现代化冲击的浪潮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风采。而致力于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艺人或者研究者,此时的努力就显得格外让人尊敬和钦佩。
本书从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和流变的开始追述,一直到孝义皮影中纸窗影人、纱窗影人的头饰脸谱、身段服饰、景物道具的详细介绍,再到影戏故事、皮影的制作和色彩的应用、皮腔音乐、碗碗腔音乐、皮影雕刻艺人师承世系、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摆放设计的展示分析,让人清晰地了解到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渊源、形式、种类及流变。书中作者又将收藏的两千余件皮影巧妙地融入到看起来单调和枯燥的影戏介绍中,使得全书读起来趣味盎然。譬如,在讲述中国皮影戏的流变一章中,插入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皮影人物,将中国皮影戏从造型艺术上给予了分类与总结,也将皮影戏反向源流的问题做了合理合情的解释。在孝义皮影戏探源一章中,插入了孝义近代史上优秀皮影艺人及至今保存在孝义各地的全国独有的皮影专用戏台,为考证“中国皮影戏发祥地在孝义”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图片资料与珍贵的碑文拓片。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上下两千年的影戏,必须根据收藏有限的影件来进行重新组合,使‘戏中有画,画中有戏’,使全书有丰富多彩的效果,让读者在读戏中欣赏影件之精妙。”
《中国孝义皮影》并不仅仅是一本满足于抢救传统民间艺术为目的书,这从该书文字内容与图片编排设计的匠心独运上可以发现一二。在封面肃穆轻雅的淡灰底色下,一个手执铜锣、肩扛阴阳旗的摆台小兵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安静享受它艺术之美,而不是嘈杂的集会上听匆忙上演皮影小戏的感觉。尤其值得仔细研究和学习的是,占了书中大部分篇幅的流传在孝义境内两种皮影戏的影人造型陈列。这两种影人系列,侯先生将它们分为头饰脸谱和身段服饰两部分来解析和展示,不仅将皮影雕刻中的阴雕阳雕、五分脸七分脸、品色着色等专业术语及其技艺手法给予了形象的解释,也让读者在编者对单个影人的具体分析中学会了从欣赏的角度观看皮影。例如对1988年收入到《中国美术全集》的四副皮腔纸窗影人的逐个讲解中,就给人以清晰明朗的感觉,不仅知道了山西、陕西、四川、河北各个流派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也掌握了孝义皮影的结构组成,再去观看其它影人,我们就会轻易地分辨出它的流派与传承来。纱窗影人比起皮腔影人的造型要丰富许多,理由是吸收了戏剧的诸多元素,在剧情的需要下,人物造型自然没有单调的可能性了。由此我们看到了许多戏剧中必然会出现的人物造型,皇帝、嫔妃、村姑、太监、小姐、武将、文官、道姑、媒婆、宰相、七分脸人物、摆台人物、阎王、小鬼、战骑、妖魔鬼怪甚至包巾、头盔、官帽、翎子头、例子头都分出软硬和级别来,可见当时的皮影戏有过怎样的辉煌时期。
我们不能不叹服我们祖先的创造力,如果说一幅画在纸上或墙上的画作能让我们惊叹和注目的话,相信这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皮影造型同样会令我们叹为观止。那流畅的线条和繁复的花纹,都是要经过艺人一刀刀雕刻才能完成的:在《姐妹易嫁》和《金碗钗》的房屋构图中,你能想象那刀锋雕刻在牛皮上的房梁需要多少刀吗,还有那一根根雕刻细密的发丝,一张张活灵活现的戏剧脸谱似的面部刻画,正可谓鬼斧神工。
一种艺术,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深入到其内核去研究与开拓。《中国孝义皮影》在造型艺术上有别于同类书籍的突出贡献就是,它是编者多年来亲身实践到皮影雕刻制作中的经验的一次高度总结。书中陈列的33种制作工具以及制作流程,是一般研究造型艺术的人接触不到的,也是同类书籍中不曾出现过的,这些工具,为皮影值得永久保存提供了将之视为艺术品的证据。当编者将这些具有丰富经验价值的艺术实践渗透到《中国孝义皮影》中时,这些艺术结晶就成了可以共享的有效资源,它将给继续从事皮影雕刻与造型研究的艺术从业者带来福音。
此书之所以能如此内容丰富与全面,还得益于编者深厚的美术功底、观察事物的深度、艺术直觉与感悟能力,因为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传统民间艺人所能承担的重任。早在三十年前,侯丕烈先生就以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艺术直觉发现了皮影从造型艺术上值得保留与研究的价值,并以此为出发点,追寻研究并论证了孔子弟子“卜子夏开创了影戏之先河”的论点,将中国皮影戏产生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了公元前420年之前。他从1975年由太原调回孝义工作开始,将已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的皮影重新拾起,到此书的编辑出版,近三十余年所遭遇的艰辛与磨难,被人误会为缺乏文化知识支撑的传统民间艺人的尴尬,都在这本书出版的顷刻间一笑泯之了。
如果说目前可供演出的皮影戏已经到了必然要消失的程度,严重到必须要抢救的程度,那么此书的集成则从皮影造型艺术的角度找到了皮影可以继续存留的理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侯丕烈先生挖掘、抢救孝义皮影的同时,使皮影从舞台上走下来,发展成为新的艺术门类——皮雕艺术上,看到希望。如今,由侯先生创作的数百件皮雕作品已被收入到《侯丕烈剪刻书画艺术》一书中,从而为皮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皮影不再以演出的实用价值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就是它以艺术审美的标准呈现于高雅艺术殿堂的时候,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孝义皮影》,是岂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探索、分析、研究皮影造型艺术的杰作,不仅在皮影艺术研究领域,而且在美术造型研究领域、戏剧研究领域里,都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参考价值,为它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的出版,必将在中华民族艺术花园中绽放异彩,永不凋谢!
——读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
《中国孝义皮影》是侯丕烈先生集三十年功力潜心收集、整理、研究而成形的大部头著作。此书装帧之精美,用纸之考究,在同类型书中已属上乘;加之书中皮影造型之丰富与奇特,栩栩如生,因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称赞道:“非常喜欢,也很震撼,真是美极了。”该书的出版,给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做出了一份贡献,使得皮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美得以全面展示,也为孝义皮影戏在国内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孝义皮影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之际,此书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真可谓实至而名归。
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艺苑中一朵瑰丽的野山花。此前的岁月中,它和众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灭亡的命运,如同我国分散各地的剧种和其他艺术形式,在现代化冲击的浪潮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风采。而致力于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艺人或者研究者,此时的努力就显得格外让人尊敬和钦佩。
本书从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和流变的开始追述,一直到孝义皮影中纸窗影人、纱窗影人的头饰脸谱、身段服饰、景物道具的详细介绍,再到影戏故事、皮影的制作和色彩的应用、皮腔音乐、碗碗腔音乐、皮影雕刻艺人师承世系、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摆放设计的展示分析,让人清晰地了解到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渊源、形式、种类及流变。书中作者又将收藏的两千余件皮影巧妙地融入到看起来单调和枯燥的影戏介绍中,使得全书读起来趣味盎然。譬如,在讲述中国皮影戏的流变一章中,插入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皮影人物,将中国皮影戏从造型艺术上给予了分类与总结,也将皮影戏反向源流的问题做了合理合情的解释。在孝义皮影戏探源一章中,插入了孝义近代史上优秀皮影艺人及至今保存在孝义各地的全国独有的皮影专用戏台,为考证“中国皮影戏发祥地在孝义”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图片资料与珍贵的碑文拓片。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上下两千年的影戏,必须根据收藏有限的影件来进行重新组合,使‘戏中有画,画中有戏’,使全书有丰富多彩的效果,让读者在读戏中欣赏影件之精妙。”
《中国孝义皮影》并不仅仅是一本满足于抢救传统民间艺术为目的书,这从该书文字内容与图片编排设计的匠心独运上可以发现一二。在封面肃穆轻雅的淡灰底色下,一个手执铜锣、肩扛阴阳旗的摆台小兵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安静享受它艺术之美,而不是嘈杂的集会上听匆忙上演皮影小戏的感觉。尤其值得仔细研究和学习的是,占了书中大部分篇幅的流传在孝义境内两种皮影戏的影人造型陈列。这两种影人系列,侯先生将它们分为头饰脸谱和身段服饰两部分来解析和展示,不仅将皮影雕刻中的阴雕阳雕、五分脸七分脸、品色着色等专业术语及其技艺手法给予了形象的解释,也让读者在编者对单个影人的具体分析中学会了从欣赏的角度观看皮影。例如对1988年收入到《中国美术全集》的四副皮腔纸窗影人的逐个讲解中,就给人以清晰明朗的感觉,不仅知道了山西、陕西、四川、河北各个流派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也掌握了孝义皮影的结构组成,再去观看其它影人,我们就会轻易地分辨出它的流派与传承来。纱窗影人比起皮腔影人的造型要丰富许多,理由是吸收了戏剧的诸多元素,在剧情的需要下,人物造型自然没有单调的可能性了。由此我们看到了许多戏剧中必然会出现的人物造型,皇帝、嫔妃、村姑、太监、小姐、武将、文官、道姑、媒婆、宰相、七分脸人物、摆台人物、阎王、小鬼、战骑、妖魔鬼怪甚至包巾、头盔、官帽、翎子头、例子头都分出软硬和级别来,可见当时的皮影戏有过怎样的辉煌时期。
我们不能不叹服我们祖先的创造力,如果说一幅画在纸上或墙上的画作能让我们惊叹和注目的话,相信这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皮影造型同样会令我们叹为观止。那流畅的线条和繁复的花纹,都是要经过艺人一刀刀雕刻才能完成的:在《姐妹易嫁》和《金碗钗》的房屋构图中,你能想象那刀锋雕刻在牛皮上的房梁需要多少刀吗,还有那一根根雕刻细密的发丝,一张张活灵活现的戏剧脸谱似的面部刻画,正可谓鬼斧神工。
一种艺术,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深入到其内核去研究与开拓。《中国孝义皮影》在造型艺术上有别于同类书籍的突出贡献就是,它是编者多年来亲身实践到皮影雕刻制作中的经验的一次高度总结。书中陈列的33种制作工具以及制作流程,是一般研究造型艺术的人接触不到的,也是同类书籍中不曾出现过的,这些工具,为皮影值得永久保存提供了将之视为艺术品的证据。当编者将这些具有丰富经验价值的艺术实践渗透到《中国孝义皮影》中时,这些艺术结晶就成了可以共享的有效资源,它将给继续从事皮影雕刻与造型研究的艺术从业者带来福音。
此书之所以能如此内容丰富与全面,还得益于编者深厚的美术功底、观察事物的深度、艺术直觉与感悟能力,因为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传统民间艺人所能承担的重任。早在三十年前,侯丕烈先生就以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艺术直觉发现了皮影从造型艺术上值得保留与研究的价值,并以此为出发点,追寻研究并论证了孔子弟子“卜子夏开创了影戏之先河”的论点,将中国皮影戏产生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了公元前420年之前。他从1975年由太原调回孝义工作开始,将已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的皮影重新拾起,到此书的编辑出版,近三十余年所遭遇的艰辛与磨难,被人误会为缺乏文化知识支撑的传统民间艺人的尴尬,都在这本书出版的顷刻间一笑泯之了。
如果说目前可供演出的皮影戏已经到了必然要消失的程度,严重到必须要抢救的程度,那么此书的集成则从皮影造型艺术的角度找到了皮影可以继续存留的理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侯丕烈先生挖掘、抢救孝义皮影的同时,使皮影从舞台上走下来,发展成为新的艺术门类——皮雕艺术上,看到希望。如今,由侯先生创作的数百件皮雕作品已被收入到《侯丕烈剪刻书画艺术》一书中,从而为皮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皮影不再以演出的实用价值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就是它以艺术审美的标准呈现于高雅艺术殿堂的时候,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孝义皮影》,是岂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探索、分析、研究皮影造型艺术的杰作,不仅在皮影艺术研究领域,而且在美术造型研究领域、戏剧研究领域里,都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参考价值,为它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的出版,必将在中华民族艺术花园中绽放异彩,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