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快中国”


生于“快中国”

     “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这句名言在当下的中国有了新的含义。
     中国,在这个“人类规模最为壮观的实验场、大秀场”,无论是个人、由个人组成的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正展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
    1960年代的美国、197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都曾经由于经济的飞跃而心急火燎、夜不能寐,而现在,终于轮到我们了。
     过去和现在的、国内和国外的数股潮流在中国,在中国的这个时代汇集:过分拥挤的人口对基本生存资源的争夺在所难免,中国人对于物质匮乏的恐惧始终难以从心头去除;从极度压抑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进入了私产积累初期,中国人被激发出来的热情惊人;全球化猝不及防地到来,希图平稳地被吸纳进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渴望迫切;传统已被摧毁、价值观支离破碎、缺乏长远精神寄托,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成为了庇护所;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只有在数着手中财富的增长,人们才有信心走向未来……
    中国人心如烈火,开始了一场集体的狂欢,或者焦虑。
    家长们蹲在三岁孩子的面前,巴望听到他能讲出一句“大人话”,恨不得小孩一出生就会说八国语言;
    中国的年轻人没时间像日本1970繁荣年代的小年轻那样,“对世界、家庭和个人发展都漠不关心,成天泡在一堆漫画之中,追求幽灵、侦探、名犬、忍者等虚构的卡通人物”,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的上空游弋,只因这里不可遏制的创业灵感和创业热情。“二十而立”、“三十而富”、“三十五岁退休”,成了这个国家有志青年的人生目标;
     人们以往追求的“三大件”——“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早已变成了“新五子登科”——房子、车子(轿车)、儿子、票子、帽子(名校学位)”。狂热追求这些目标的人,年龄越来越小,而实现这些“童话”的人也确实不少;
    个人的热情难免不影响到由个人组合成的“机构”乃至国家。
    尽管中国发展时间过20年的企业屈指可数,尽管日本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曾婉转地提醒:日本的企业发展到20年时才刚刚开始意识到要在国际上创品牌。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众多中国企业将“到国外去并购”、“进入世界500强”、“创世界一流品牌”定为自己现阶段的战略目标;
    而根据某个年份的统计,中国已有182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尽管此时,美国的国际化城市也只有区区几个;
……
   “成名要趁早”、财富累积和事业发展的速度要快点、再快一点,这已是现阶段中国人的基本心态。于是,我们可听到有人高呼: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未来!
    通过本期专题《快中国》,我们将展示中国当下一批生于80年代的最“拉风”的年轻人的成就和心态。无论他们是在附和也好、抗争也罢,面对这个“快”时代,他们正拿出自己的应对方法;
   我们将从“快”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时代的一系列热闹现象,以期更好地让自己看清身处的现实;
    我们将列举一批你所熟知或者闻所未闻的、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世界级水平的产品和品牌,以及那些以极快速度就为国人所接受的“贵族式”生活方式;
……
    我们承认,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快速行进、倍感迷惘和焦虑的社会。
    同时,我们也相信,可控制的焦灼会是一种上进的心态。此刻,我们只想做些许提醒:生活在这个时代、或幸运或悲惨的中国人,请一定坚持和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对美好事物的忘我追求、崇高的人文精神、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超越性的情感的存在……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未来。(文/胡海卿)

(见南方周末《名牌》杂志三周年封面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