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地置业还是择业


在异地置业还是择业  

文/戴欣明

(本文发表在2007年6月15日深圳商报)

    异地置业的是与非可谓花开各家,各有各看。从社会学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有助于大家看的更清楚。

    马斯洛在他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1. 生理需要,所谓的衣食住行。2. 安全需要: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3. 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有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4. 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外界对自我的尊重。由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用途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5. 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属于1-3类人往往比较保守,房地产对于这些人有很强的属地感。在谈异地置业的话题对于他们有“皇帝的新衣”之惑。第5类人,房地产更多的是商品或时尚的概念,没有太强的属地性,或者可以说是手上的玩物:像玉石,用来把玩。 第4种人才是“异地置业”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刚刚有自己的生活核心,正在自尊和被尊重地划大他的属地,这样一、二小时生活圈对这些人就有用,珠三角也好、长三角也好、渤海湾也好,才对他们有吸引力。如果不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异地置业,会让大家越来越糊涂,到底要不要异地置业中转不出来。

    想要异地置业首先要把自己归个类,这样会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向。对于上面提到的1-3类人,他们在很多地方的置业是确定自己的生存空间,是移民概念;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生存。第4种类型中又可以分为私用(解决私人群体各方面问题)与商用(投资等),这些人主要是希望生活不断向好,希望有一天能像第5种人一样惬意地生活。对于第4类人士在异地置业时,下面六个方面要引起注意:

    一、你的生活空间有多大,生活半径:是否异地置业能够带来成本的下降,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

    二、综合品质:区域、配套、学校、楼盘质量、楼盘环境、物业管理、户型等。最好请教专家,如果要是投资更是如此,但要找第三方,很少有代理方不说他们代理的楼是最好的。

    三、主流置业趋势:要知道为什么大家要异地置业,再有就是住宅郊区化是必然趋势,在不同的城市都有一个异地置业底线距离,像在北京一个小时距离根本不算什么。

    四、工作所属行业:很多行业对地域的要求不是很强,比如专业服务者:律师、设计师、顾问等自由职业者,一、二小时生活圈对于他们无所谓,欣然接纳。

    五、价值趋向:异地置业是否在未来能提升你的生活总体素质,可以刻意地列上10-30条比较一下。

    六、品牌价值系列:品牌开发商,特别是有诚信的、社会责任的开发商、代理商等。也可以让有敬业精神的个人协助选择物业。

    事实上,不论在市场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我坚持理性的异地置业,不要盲目置业。这个市场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逐渐开始规范起来,投机是少数人的行当,即使是投机,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

    其实不管是那种人置业,我更希望大家能请个这方面的专家来把把脉。异地置业是门综合学问,或者说是异地择业,选择比什么都重要,不是重在“置”,而是重在“择”。

    这里即使提到很多,还不能一一概全,我们看到上面提到的第5种人好像怎么投资都有很好的回报,其实是有更好的思维,通常是成功认识所具备的素质,比如原意请专业人士帮助就是原因之一。再有一点,异地置业不是谁都可以为之的,我希望置业者审慎处理。

戴欣明 

2007年6月16日

 (网络版为完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