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评:重庆成都“口水战”从民间打到官方
据《上海证券报》2007年05月08日报道:重庆副市长童小平透露,国家发改委已原则同意在重庆设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将在6月18日重庆直辖10周年时,正式对外宣布这个决定。今年两会期间,包括湖北的武汉、河南的郑州等在内,全国有10多个省市向中央提出申请,争取成为国家综改试点。无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最后花落谁家,都令我们值得期待。
当重庆3100万人正在精心准备重庆直辖10周年,等待中国领导人在庆典时宣布:“重庆成都获批设立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料,2007年6月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成都成为第三个“新特区”》,文中写道:在激烈的竞争之后,成都已被确定为中国第三个“新特区”。国家发改委虽然尚未公开发布消息,但相关文件已传达到成都。记者获悉,至少在20天之前,成都就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新的“新特区”。6月4日,成都市青羊区发改局在中共青羊区党务公开网上发布的一条消息证实了此事。这条消息称,成都市被批准为“新特区”,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又一次重大机遇。目前,尚无法确定成都市是不是此次唯一入选“新特区”的城市。人民网、央视国际都转发了类似报道。
这条报道引发喧然大波:一是“国家发改委虽然尚未公开发布消息,但相关文件已传达到成都”;二是2007年“6月4日,成都市青羊区发改局在中共青羊区党务公开网上发布的一条消息证实了此事”;三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成都市是不是此次唯一入选‘新特区’的城市。”漏掉了重庆!
几小时以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发表新华社消息:《重庆和成都两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报道说:“新华社重庆6月9日电(记者刘健张琴丛峰)中国西部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日前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请国务院同意,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已于日前下发了有关通知,要求重庆和成都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重庆和成都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城乡差距也较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如果重庆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将对全局具有推动意义和典型示范意义。
根据重庆市发改委规划,重庆将从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市场体制、行政体制等6个方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则表示,成都市将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等8个方面方面率先突破,通过改革探索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中央政府的权威发布,重庆和成都两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尘埃落定。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有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应该由谁先发布?由中央政府还是由地方?二是什么是健康有序、良性和谐的区域经济竞争?
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存在竞争,竞争出活力,这并非坏事情。庞遵升曾撰文指出:区域竞争靠什么?概括地讲,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两种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硬件要素,一个是软件要素。硬件要素包括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设备、区位以及城市的公共品等各方面的硬环境。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这就需要第二种要素———软环境的支持。这些软环境包括政府的制度安排,该区域内劳动力素质,由国民教育水平、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形成该地区民众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包容能力,共有的价值理念以及风俗习惯等。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核心机密其实是通过制度变迁,营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制度变迁是指从效益较低的制度向效益较高的制度转变。制度变迁的结果将使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它将该地区的各种能量激活,并发挥至最大化。“口水战”获取是否有助于区域性竞争能力的提高值得怀疑。
还有一问题:新闻媒体随“口水战”起舞,有可能无意,有可能身不由己,更多卷入情感、利益等各种因素。本人也无意卷入“成渝口水战”。网友王民怒说得好:“两个人之间,需要彼此欣赏,才能互补。这,似乎已经被人们接受。但是,两个相互较劲的城市也能做到彼此欣赏吗?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口水仗没完没了,从民间到官方,都不能脱俗。让人想到城市之间的彼此欣赏问题。成都和重庆,各有千秋、各有暇疵。抱着仰慕对方、看重对方、欣赏对方的态度去评价对方,同时以自省的心态多看自己城市的不足。那么,成都和重庆各自的百姓、网民就可以在心理上共同携手,祝愿两个城市比翼双飞、共同发展、共同强大。”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蔡律 2007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