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郁金香泡沫”的盛况,但古有“洛阳纸贵”,今有“全民皆股”,中国也正在成为市场泡沫化的典范之一。
事实上,当国内对“全民炒股”以及中国股市是否有了“全球话语权”而争论不休之时,我们已看到了一个事实,那便是,全球都在关注我国股市——
香港凤凰卫视热点“一虎一席谈”前日为股市热做了第二次热论,英国《金融时报》为中国股市献上了“泰坦尼克号”预言,《经济学家》周刊的在京记者也穿梭于京城各大营业部,而美国《华尔街日报》、法国路透社记者们对中国股市的追踪报道更是及时准确。与此相应,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中国股票书供不应求,报道说:“中国今年全国书市最大的特色是股票书格外吃香……发行人员的手机都快被打爆”……
当然,一个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贫富差距又破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所以对股市不闻不问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无论怎样,只要进了任何一个和金融沾边的部门,你便能感受到股市的那份火爆。比如,最新开户统计数据现实,本周一新增A股开户数近30万,再度刷新单日开户记录;而有顺德股民因在当地排不上号,竟特意感到广州开户;在梅州则出现了倒卖开户序号的情况,一个当年有效的开户好可卖到上百元。
此外,一方面,北京电视台的报道中各色股民都在信誓旦旦地预测“4500”、“5000”乃至“10000”点的沪指点位;另一方面,人民日报破天荒地在澄清其将发示警社论的传言,政府部门三缄其口,而成思危等曾经预言泡沫的官员也纷纷改口表示“非理性是正常的”。
这便是今日的中国股市,一个火得“无以复加”的新兴+转轨的资本市场。捧之者说这是“市场经济改革深化”的标志,是股改的胜利,而政府的缄默也不过是在向“市场化”迈进,因为“政策市”终究是不得人心的;有人更认为,这样的市场才能为改革寻找出更市场化发展道路,而问题也必须在市场化取向的“发展”途中去”创新“性地解决。
然而,这并不表明市场中没有质疑者,官员可以明哲保身,也可以审时度势,但有良知的学者、传媒却也在不断地提示着可能的风险,而问题是,目前的市场风险有多大?我们还有没有时间在发展中“创新”性地去解决那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众所周知,从股改开启时的998点至今,中国股市已经涨了整整了22个月,其间,股市几乎没有经历力度较大的调整,而股指更是翻了近3倍,即便从某些市场人士所谓的“1500起始位”(之下被算作非理性下跌所就)算起,股指亦已大涨152.31%。更重要的是,沪深两市市盈率高企,深市均值更是超过了60倍这样全球绝无仅有的高度,也就是说,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被预支的年份早已到了本世纪后期。
而按照美国高盛集团预测,中国“大国崛起”到2050年便可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如此,便意味着中国股市在本世纪初便超前享受了世界第一的豪华盛宴,而且还准备继续享受下去。因为而今,不仅国内基金经理和股民们大多依旧看高股指,而且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先生还在此基础上“理性”地给出了“20%”的估值预期。
以此推断,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性地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也就意味着中国股市要继续透支中国信用,哪怕透支到大大超越美国国力的那一天!
很显然,每一个还有些理性的人都会看出,这是多么荒诞不经,因为且不说中国经济赶超美国,即便是赶超同在亚洲且刚刚成为“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也依旧是天方夜谭。据世行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仅列全球128位,即便在未来15年保持GDP增长速度在7.5%以上,要赶超日本,也至少需要在2020年之后。
然而,在实体经济领域内无法做到的,我们在股市中早已做到了。成思危副委员曾根据自己的研究说过,中国70%左右的上市公司不符合国际标准,但就是一个由这样的上市公司为基础的股市,却成了当今全球最为强势且创造了众多“之最”的资本市场。而支撑其如此表现的理由只有一个:中国在崛起!按照分析师的观点即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提高,所以要看“动态市盈率”!岂知,这一“动态”,便漂移到了本世纪下半叶,漂移到了我国大跃进时代才有的赶英超美的“共产主义社会”。
昨日,中国股市再度创出了3784.68的新高,且直到收盘时依旧在高位强势震荡,冲击4000乃至更高点位的态势依旧明显。但面对这种类似由“金融股搭台、垃圾股唱戏”的壮烈冲锋,即便是对近期股市乐观的人也已嗅出了一丝悲壮的味道,认为金融机构脱下行政马甲不久便搭上了国际列车,以老爷车的根底进行大提速,人们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
而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理由或许在于,“全民皆股”的泡沫早已渗透到了实体经济领域,高管基金老鼠仓早已是有目共睹,“炒股炒成绩优股”也已是众所皆知的“发展后劲”,那么,在宏观调控总体失效,内需拉动总是空喊、外贸依存居高不下以及楼市泡沫岌岌可危的经济危楼之下,谁来承担继续吹大泡泡的重任呢?国内炒家?国际热钱?抑或,“创新”的股指期货?
可以看到,一场“接鼓传花”的高风险金融游戏正在以“市场化”为旗帜在国内轰轰烈烈地进行,“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早成了无人正眼一瞅的摆设,而当各监管部门都三缄其口落实其“市场化理想”的时候,或许就像某些朋友所言,只能靠不胜其扰的各单位贴出警示牌、祭出“禁股令”了——又一个灰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