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或买宏基杨元庆再出山没底


作者:张山   04-13 11:44:28

 

  自今年2月复出的戴尔创始人戴尔似乎并没有给这家企业带来好运。4月10日,戴尔表示不再销售其Axim系列手持设备,而且不再计划推出新的手持机产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都选择了智能手机,手持设备的市场出现了停滞,甚至萎缩。
  就在同一天,该公司还披露,由于不能按要求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截至于2007年2月2日的年度报告,已第三次收到了纳斯达克摘牌警告。此前,由于未能按时提交去年第二和第三季度财报,戴尔已两次收到了摘牌警告。戴尔称,由于正在进行的财务调查发现了大量的问题,所以未能按时提交这些财报。
  4月11日,美国太平洋皇冠证券公司分析师布伦特·布兰斯林表示,拥有125亿美元的现金,戴尔目前可能正在寻找并购目标。布兰斯林称,并购主要是为了拓展戴尔的服务业务,这对当前的PC业务是个补充。此外,戴尔还可能并购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例如Sun公司。美国知名调研机构SanfordBernstein分析师ToniSacconaghi曾表示,戴尔要想重振雄风,应该收购竞争对手宏基。此举可以进一步提升戴尔在亚洲和欧洲市场的地位,可以使戴尔获得强大的笔记本生产线和大量的销售渠道。而且,宏基当前的市值约为40亿美元,相对还算低廉。
  和戴尔同样苦恼的还有联想的杨元庆。联想成立新消费业务部,杨元庆重新出山,无疑是近来最吸引眼球的IT事件之一。但是作为一家根植中国的跨国公司,杨元庆的复出显然和戴尔的重新披挂意义不同。购并IBM的PC部门之后,联想在中国大陆市场继续所向披靡,但在全球尤其是北美市场的经营却每况愈下。
  不过,中国家电业资深观察家于清教则表示,杨元庆复出的消息,带有一定的炒作性质。而联想整合PC、手机、MP3等业务为消费电子这样一个事实,至少给外界这么一个信号,那就是联想在经历了收购IBM的PC业务后,已经意识到整个组织架构流程梳理或者缩减的必要性。
  他认为这里有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联想在削减组织减值环节,削减因组织流程而带来的组织运营成本;其二,消费电子的概念比之单纯的业务单元更有利于企业整体运营,现在已经进入消费电子时代;三是从联想的最高层入手,有利于推动这场变革。还有一个来自市场的问题是,联想的营收面临突破瓶颈的问题,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3G和3C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联想需要进一步挖掘国内本身巨大的消费电子市场潜力。
  联想(上海)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联想主要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把中国消费市场获得的成功推广至全世界,即将联想实行的“双业务模式”中的交易型模式推广到世界其它地方”。据其介绍,在美国,联想集团已经在进行关系型客户的销售了。“我们还通过全球的合作伙伴渠道进行销售,最近还与一些大型零售商,如CircuitCity、BestBuy(美国)等签署了协议,同时通过数千个小型零售商在新兴市场进行销售。”
  柳传志现在代表大股东,在联想集团行使“非执行董事”的权力,还说联想连着他的身家性命。之所以在退出联想集团决策层后着力发展培植另外三家子公司,也是基于分散风险的现实考虑,起码内心不再那么紧张和焦虑了。正因为并购有那么多的紧张和焦虑缠绕着联想,才使得柳传志一改先前的乐观。他曾表示:“到现在为止不得不承认,并购IBMPC业务,联想冒了很大风险。”
  上海易繁咨询公司的IT分析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元庆重新出山,起码表示对于联想走过的路不满意,对未来的路心中没底。在收购IBM的PC业务以后,联想从身体上看突然魁梧起来了,但素质上还是以前那个联想,联想正与TCL、明基等收购海外企业的中国企业一样承受国际化泡沫的压力。而在戴尔复出,并在消费电子领域等进行投资以后,联想更增添了新的困惑———究竟是只专注PC,还是要全面进入消费电子。当然现在看来,联想是选择了后者。
  不过,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王育琨认为,联想现在又面临一道必须跨越的“坎”。这道“坎”既不是杨元庆誉之为“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模式,也不是看上去很严峻的敏捷供应链,而是根植在联想基因中的企业家文化。

稿件来源: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4-13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