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源产业亟待探索成功的商业模式
这几天“王开源事件”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很多大众的广泛关注,许多大众媒体,例如京华时报,也都及时就此事对于中国软件产业的意义对易观进行了采访。
借助这样一个事件,引发人们对开源软件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从这一点上来说可以称得上开源软件业内一个重要的事件。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此事除了引发社会各界对开源软件产业的思考之外,,对开源软件产业恐怕未必有直接的影响和实际意义。毕竟开源软件事业的发展还需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只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才能使开源软件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自1998年Linux进入中国以来,国内软件厂商通过学习、剖析开源软件,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开源软件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使用的软件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民族软件产业的政策。例如,信息产业部建立了电子信息发展基金,并提供了项目指南,对软件厂商如何立项和申请专项研究进行了必要的指导。
但是要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除了国家扶持,更重要的是厂商自身探索良性发展的道路。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开源软件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近年来,中国的开源软件在商业模式上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目前赢利主要是通过服务、硬件、集成和分割版本(分成免费版本和收费版本)四种方式来实现。
但是,目前本土开源软件厂商的整体赢利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开源软件在国外依靠服务收费的盈利模式在中国由于受到了限制。因为,国内的技术人员数量多,成本低,服务市场较小。而国外技术人员少,成本高,故外包软件设计更为经济,服务需求也较大。或许,在中国,开源软件商业化中比较可行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硬件收费。集成产品也需与硬件捆绑才比较有可能赢利。”
当然开源软件对向微软、IBM这样的商业软件巨头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他们都在或多或少对开源软件进行支持。既然不能遏制开源软件的发展和势头,倒不如去了解、认识和深入开源软件,来得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同时努力的寻求与开源软件的合作,求得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在国外出现了“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混合”的软件产品,就很好的说明了这样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