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包括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经济基础、加强管理和扩容提质等方方面面。发展小城镇不仅要增加镇区人口、扩大镇区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产业的培育和建设力度。
产业建设是构成小城镇建设的内在因素和主要内容。农民之所以进城,其目的是既要跳出农门,又要有所发展。小城镇正是依靠这种能为居民生活和产业建设提供便利条件的独特环境,以及集聚人气和市气的能力,来满足农民这种开阔视野、求新、求富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众所周知,城镇化的核心是一个“市”字,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是外形,市是本质和核心。也就是说,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与周边省区对比,湖南省小城镇镇区规模不相上下,但人口规模比湖北、广东、浙江分别少19.3%、12.9%和30.4%。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南省小城镇产业发展不如外省,劳动力吸纳能力弱,抑制了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
发展和培育小城镇产业,也是扩容提质,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小城镇建设中,镇区基础设施要完善,生态环境要上档次,旧镇区要改造,这一切都依赖于镇区产业的发展和雄厚的财力支撑。小城镇产业发展滞后,不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和整合力不强,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而且势必影响小城镇人才和资金的引进、镇区规模的扩大、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以及小城镇功能的提高等各个方面。目前,全省70%左右的小城镇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有的镇既没有一个工业企业,也没有一个上规模的市场,财政十分紧张,经济实力薄弱。
小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在依托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承载着小城镇的发展走向未来。对于小城镇建设而言,增加镇区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规模为其主要指标和考核“硬件”,而产业培育不仅为其“软件”,更为其灵魂。硬件不硬,小城镇发展势必缺“钙”;产业发展不起来,软件没有特色,则小城镇不但没有发展动力,也势必缺乏自身魅力。也就是说,小城镇的发展要达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增强其内聚力、辐射力和内在动力,产业培育和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应科学搞好小城镇规划,突出重点,恰当定位,既要为小城镇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打好基础,也要为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和建设进行正确导向。工业小区和商业小区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城镇的小区建设规划尚未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小区建设起点低、项目杂,基础设施薄弱,与小城镇建设不相匹配,不能为小城镇聚集技术、资金、商品、市场、能源、交通、通讯、人力等要素提供足够的“服务半径”,以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工业虽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城镇小区对乡镇企业和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农村工业空间上比较分散,致使农民离农不离村,甚至乡土都不离。近年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说明我省农村工业向小城镇聚集的潜力还非常大。因此,小城镇规划要特别突出工业小区和商业小区的规划工作,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起来,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超前思维,突出特色,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就小城镇建设而抓小城镇建设的低层次发展模式。
其次,应大力推进小城镇产业培育和建设力度。历史上,小城镇常常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开发等各种既有因素的存在和消失,而自然而然地发展和衰落。因此,要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产业培育和建设十分重要。一是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应尽力体现产业培育和建设的氛围。如吃、住、娱、购、行等小城镇设施项目的开发,既要尽力注重基本的城市功能建设,还要考虑满足进城农民对事业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即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让居民感受产业发展的活力。二是对于小城镇来说,产业立镇、活镇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因势利导,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互相推动。攸县皇图岭镇突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市场形成,依托农贸市场形成了辣椒、生猪、农副产品、服装四大主导产业,当地农民和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农村小城镇。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还不少。如,邵东县两市镇发展专业市场,以商兴镇;双峰县三塘铺镇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完善农产品和生产生活物资的集散功能;醴陵市浦口镇依靠烟花爆竹、电瓷电器、建筑建材、炻瓷等发展加工业;永顺县芙蓉镇利用名人效应,搞旅游开发,等等,均为小城镇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株洲市在中华民国时期只是湘潭县的一个小镇,目前已发展成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新兴工业城市,根本原因是株洲形成了冶金、化工两大主导产业。
第三,增强战略眼光,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对于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县乡财政困难至关重要。“九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上交税金约占同期全省工商税收的25%,GDP新增部分中有50%左右来自乡镇企业。同时,乡镇企业就业空间和“转移农民”的潜力很大。江浙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度较高、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省份,农业劳动力之所以能够充分就业,小城镇能做出大文章,主要是当地乡镇企业和专业化市场迅速发展的结果。怀化市河西开发区,原是一片山坡,如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就是因为兴办了清一色的乡镇企业群,使6万人在那里安居乐业。怀化市长陈志强说,山区小城要依靠乡镇企业兴镇,甚至象怀化市这样的地级城市,“十五”期间市区人口要从现在的30万人增加到42万人,40%也要靠乡镇企业吸纳。据省乡镇企业局预测,到2005年,我省乡镇企业将要新增安置农村劳动力260万人,从业人员将达到1200万人。因此,小城镇要抓住当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利时机,立足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改造和提升乡镇企业的档次和竞争力,培育出有利于当地农产品加工增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繁荣的主导产业,做好做活乡镇企业这篇文章。
第四,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品位的同时,大力营造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一是转变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挖掘自身潜力,降低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的门坎。如企业不论大小,只要向小城镇搬迁的,都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收减免、适当的贷款贴息和土地出让金优惠,促进农村工业企业适度集中。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发展空间。如望城县先后出台了建立无费区、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奖励投资者以及政府贴钱为客商征地、拆迁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三是利用小城镇机制活、风格独特、邻近试验基地等特点,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从大中城市引进高科技人才,在小城镇周围建立农业现代科技试验基地,形成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四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小城镇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小城镇产业开发的研究、引导和协调,提供高效服务,逐步建立起讲公评、讲信誉的市场环境,以利于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和发展。近年来,“湖南派派”、“湖南沐林”等大型企业就是在望城县有关部门的一片耐心和诚心感召下,才在望城县的小城镇上落户的。
作者:曾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