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广东省劳动部门日前对全省303家企业用工定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过去的一年,广东省六成企业严重缺工,平均每1.5个岗位争夺一名求职者;平均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流失。预计今年全省用工需求将更加旺盛,制造业招工难状况更加严重。
就此,我想从劳资关系的角度看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建立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的最新预测表明,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14年,届时总量会达到9.97亿人;而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到2011年就会停止,届时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总量大约为9.27亿人。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劳动供给压力将逐渐减轻。也就是说,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劳动供给压力将逐渐减轻。也就是至少在未来10多年的时间里,不存在全局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
中国是否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从国际上来看,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因此,回答中国是否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短缺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农村劳动力还能够以怎样的速度向城镇地区转移。200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42.99%,1995~2002年期间城镇化速度则高达到1.36%。如果按照1%的城镇化速度计算,2006~2016年,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每年会维持在1000万~1340万之间;按照1.36%的城镇化速度测算,则到2020年之前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每年都在1200万~1700万之间。如果设想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终会达到70%的状态,那么,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将持续30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在可见的将来仍然依赖农村劳动力转移来满足城镇的劳动力需求。
所以,中国在可见的将来依然存在依赖农村劳动力转移来满足城镇的劳动力需求。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在未来10-20年内都将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的总需求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较长时期。但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工资粘性将被消除,实际工资可能调整到位,因此解决用工荒的根本之政策,在于改造和改进技术,使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这样做的一个显现成果是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就此,我想从劳资关系的角度看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建立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的最新预测表明,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14年,届时总量会达到9.97亿人;而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到2011年就会停止,届时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总量大约为9.27亿人。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劳动供给压力将逐渐减轻。也就是说,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劳动供给压力将逐渐减轻。也就是至少在未来10多年的时间里,不存在全局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
中国是否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从国际上来看,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因此,回答中国是否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短缺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农村劳动力还能够以怎样的速度向城镇地区转移。200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42.99%,1995~2002年期间城镇化速度则高达到1.36%。如果按照1%的城镇化速度计算,2006~2016年,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每年会维持在1000万~1340万之间;按照1.36%的城镇化速度测算,则到2020年之前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每年都在1200万~1700万之间。如果设想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终会达到70%的状态,那么,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将持续30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在可见的将来仍然依赖农村劳动力转移来满足城镇的劳动力需求。
所以,中国在可见的将来依然存在依赖农村劳动力转移来满足城镇的劳动力需求。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在未来10-20年内都将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的总需求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较长时期。但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工资粘性将被消除,实际工资可能调整到位,因此解决用工荒的根本之政策,在于改造和改进技术,使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这样做的一个显现成果是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