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期货市场发展及产品分类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董登新(教授)
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的前身是1976年成立香港商品交易所。香港商品交易所主要买卖非金属类商品期货,如最初是原糖和棉花交易,1979年开始大豆交易。香港商品交易所最初每5年进行一次检讨,1982年的检讨认为其经营并未获得成功,1984年拟对交易所改组和对管理条例修订后才重新挂牌,将香港“商品”交易所更名为“期货”交易所,并把恒生指数期货定为期货交易的头类合约。1985年正式易名为香港期货交易所,开展金融期货买卖。2000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成为香港交易所的附属公司。
证券衍生产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它是金融交易证券化不断创新的必然产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她不仅拥有发达的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而且还拥有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金融衍生产品(即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市场。按衍生的相关资产即原生产品类别划分,目前香港期货交易所的主要金融衍生产品,大体可分为三类:股指类衍生产品、股票类衍生产品和利率类衍生产品。
一、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
1986年5月,香港期货交易所便首开香港证券衍生产品先河,设立了恒生指数期货,它是世界上最早开设股指期货的少数几个市场之一。1987年,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占当年总交易量的87%。
直到恒生指数期货诞生7年后,1993年3月,期交所才又开设了第二个衍生证券品种——恒生指数期权。1998年恒生指数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90%以上。
鉴于香港股市日益受到关注,其相关对冲工具的需求也不断上升。香港回归祖国后,这一市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的一系列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合约,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另一类有效的投资工具,而且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以管理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捕捉指数套利的机会。本地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也相继提高恒生指数期货的受欢迎程度。1997年度恒生指数期货的成交量达世界第6位。
二、股票期货与股票期权
1995年,香港期交所正式开设股票期货与股票期权(即香港蓝筹股期货与期权);1997年又推出红筹期货与红筹期权;2001年进一步推出国际股票期货和国际股票期权。
为继续致力于贯彻发展多元化及国际化产品的目标,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于
国际股票期货及期权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简便而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品种,可在单一市场投资于多个市场国际知名的股票。目前,香港国际股票期货及期权的相关股票是在南韩、台湾、日本及美国四大市场选取的。其中,大多是国际知名的公司股票,如日本的Sony、Toyota、Nippon、Fujitsu、NTT,还有美国的IBM、Microsoft、Intel、Cisco、Oracle等。
国际股票期货及期权在单一监管制度下,于亚洲主要的衍生产品交易所进行买卖﹑结算及交收。买卖合约是电子交易及现金结算,不受沽空条例所限制。
截止2004年底,作为股票期权的标的正股,包括蓝筹股20只,红筹股10只,国企股6只,ETF1只。
三、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rues)是以债券类证券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可以回避银行利率波动所引起的证券价格变动的风险。利率期货一般分为短期利率期货与长期利率期货两类。
1.香港短期利率期货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是香港银行同业间买卖港元投资工具所选定的利率。该拆息(1个月~12个月)的定盘是根据香港银行公会指定的20家银行于香港时间早上11时整提供的报价,剔除最高的3个报价及最低的3个报价,以剩下的14个报价的平均值(下调至5个小数点)作为该期间的香港银行公会结算利率。
自1997年起,亚洲货币市场不稳,导致港元利率波动增加。港元投资者对利率波幅变得更为关注,从而产生了对选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作对冲交易的需要。其中,短期利率期货作为有效对冲工具显得更有现实价值。为此,香港期交所于
1个月及3个月港元利率期货合约是根据港元资金市场的短期市场指标,即1个月及3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来制定的。
2.香港长期利率期货
香港目前开出的长期利率期货品种主要是3年期外汇基金债券期货。
外汇基金债券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根据《外汇基金条例》(香港法例第66章)为外汇基金发行的港元债券证券,是香港金融管理局调整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也有助港元债券市场设定基准生息曲线。
四、投资者动机分类
在香港,参与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交易的投资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香港期交所会员及做市商、机构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据2006年6月底统计: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分布比例大体为:期交所会员及做市商占47%;海外机构投资者占21%,本地机构投资者占8%;海外个体投资者占2%,本地个体投资者占21%。近五年来,本地个体投资者所占比重从29%降至21%;而海外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则正在上升。
其中,海外投资者的国别分布大体如下:英国占33%;除英国以外的欧盟占19%;美国占18%;新加坡占11%;中国大陆占6%;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各占1%;亚洲其他地区占2%;世界其他地区占9%。近五年来,英国及欧盟投资者所占比重有明显上升,而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投资者所占比重则有较大下降。
投资者参与买卖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的动机,大体可分为三类:纯买卖(Pure trading,即低买高卖),风险对冲(Hedging,即套期保值),套戥(Arbitrage,即套利交易)。据2005年7月1日——2006年6月30日统计数据显示:投资者买卖动机大体呈现以下比例:
|
纯买卖 |
风险对冲 |
套戥 |
恒指期货 |
52% |
31% |
17% |
恒指期权 |
51% |
37% |
12% |
股票期权 |
40% |
35% |
25% |
H股指数期货 |
55% |
32% |
13% |
H股指数期权 |
62% |
28% |
10% |
小型恒指期货 |
83% |
10% |
7% |
期交所全部品种 |
49% |
32%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