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经贸论坛会上,吴敬链先生开启了一个也许要争论几十年的话题,他说,“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 人群 ,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
吴先生的担忧在哪里?他没有明确说,我也不甚了了,但如果只是为了抹杀当前社会业已存在的贫富分化的存在,我是断然不能同意的。这样说不是空穴来风,张五常就说过:““说中国两极分化是胡说八道。”在吴先生发表讲话的同一天,还有另一则新闻,道出了社会的确有两类不同的人群------在江苏无锡,一老板酒后驾车撞上环卫工人的垃圾车后,为一道划痕强逼环卫女工吴萍娣当街下跪。这位老板狂言:‘你这条命还不值我车子上的一道划痕。’------这是令人愤慨,但同时也令人悲凉的事实,它是我们的社会存在两类不同的人群的一个写照 据我所知,至少在我的身边的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精英、草根。这位社会底层的环卫女工扫一年街道挣到的钱,可能都比不上这位老板豪车上一道划痕修理费用高,她就是草根。
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是0.496,社会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是不争的事实,当前社会上流精英与草根大众的生活状态天地之差。 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人敢站出来说“我就是这个社会骄傲的中产阶层右的一员吗”?有人会发愿说,“中产阶级,我也会成为你队伍中的一员”吗?不会!!!我们的社会缺少草根成长成为精英的机制。我们现在需要的,的的确确不是什么对精英与草根存在的担忧,而是需要一个草根大众成长成为社会精英的社会机制的设计,这才是经济学家的责任。千百年来,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由于没有这个机制,真正的智者,如民间思想家、财经天才、能说会道的外交家、勤劳的巧匠,-往往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是草根,不为当时人们所承认, 经济学家、政治、社会学家 的责任难道不是构建一种机制让他们成长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