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论语心得”于2006年国庆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连续热播后,于丹随之名声大振,同时在中国广泛掀起了学习《论语》的一股新浪潮,一个月后出版发行的《于丹 <论语> 心得》一书也因此畅销。
当然,对于丹进行学术质疑与批评的也蜂拥而来。就学术而言,研究、讨论、争论、质疑、各抒己见,都很正常。尤其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讲述与如何结合现实,角度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不同、情感不同,因此阐述方式各有千秋。经典著作之所以是经典,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内涵与外延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否则,可能也就无所谓经典。何况,两千多年前的人文环境与现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对古典著作的研究与体会中,能够让经典著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从而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鼓舞人,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十全十美,似乎谁也做不到。
网络上对《于丹 <论语> 心得》好评如潮,但是,批评者众,风浪也较高,甚至出现了一些言论不切实际或过急的情况。对于那些大多数的批评意见,作为一个读者,我不赞同。当然,至于书中确实存在的学术偏差,需要及时提示。比如,有个学术错误,当然,那不是汉学上的错误,而是自然科学的常识性错误。即:在书的末尾部分 ,关于“石头论”,对那些用于铺垫阶梯的石头的描述,书中说:“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样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的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就淡淡地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显然,“四刀”绝对成就不了六方形的作为阶梯的石头,因为成就一个六面体,至少要六刀而不是四刀。问题的关键在于书上是这样写的,于丹的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也是这么讲的。显然,可能是于丹忽略了六面体的技术问题,或许是直接从资料上摘录的,但是,没有发现与修正,因此是一个小小的缺陷。
通过对六面体石头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实际上反映出这是书中(讲座)涉及不多的关于“自然科学”的一个知识点,可是恰好出现错误,这应该值得注意和反思。反思的关键性根本问题,在于中国从事文化和文学工作的人员,无论过去和现在,甚至包括相当多的文学或文化大家,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不足,这是中国的科普读物为什么总是单调、乏味、底层次、小角度等等不良现象的原因,更是没有出现震撼人心或引领时代的科普作品的一个要因。
无论于丹在她职业领域里的成功,还是近期通过《论语》的讲解而点燃人们对经典著作的热爱之情的巨大成功,应该说,作为一个新出现的杰出的思想型、学者型、创新型的公众人物,她真正的历史使命可能才刚刚开始。可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的今天,及时补强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涉及到中国不久的将来,将进行更大规模的太空探索与实践,因此,如何从古典的著作中进一步吸取思想精华,如何让经典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让人们以博大的胸怀并轻松愉快地走向太空,这样的重担已经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象于丹这样的文化学者的肩上。笔者坚信,于丹教授将会对中国的明天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二○○七年二月十二日 凌晨 于中国衡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