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会不会遭遇“焦点访谈”的困境


中国的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媒体,自从这个媒体进入中国,就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传播到千家万户,目前,中国互联网个人用户达一亿两千多万台。除广大农村还不如电视普及以外,在城市居民中,这已是不可或缺的商品和信息窗口,这对老百姓及时了解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形势,学习知识,思考问题,随机、随时发表表言论,提出见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个作用,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发挥得如此便捷的,在互联网读书看报,已经是正常不过的事了,有人说,互联网是第四大媒体,这个说法是肯定的。

曾经,报纸是个好东西,自从袁世凯在清朝办了个小报开始,报纸成了当时最流行的信息来源,报纸也从此普及开来。我党的新华日报,当时在延安成了人们观察形势看发展的精神动力,那个时候,搞到一份新华日报就会如获至宝,听到中央电台的消息,就会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在以后的新中国,电视普及以后,中央电视台,更成了人们观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中央电视台后来为了适应百姓的需要,维护中央权威,及时报道百姓疾苦,办了许多栏目,其中,焦点访谈成了人喜爱的节目之一。新闻联播之后,人们会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焦点访谈,焦点访谈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议论话题。

焦点访谈,当年的作用是打假,不仅打掉了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还打掉了地方弄虚作假官员的官帽,一些官员在焦点访谈中乌纱被摘去,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焦点访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人们共认的事实。也诞生了一批优秀记者,如白岩松,水均益,方宏进,敬一丹,成了人们熟知的人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成了无冕之王。可是,在不久,焦点访谈再也没有那么风光了,焦点访谈的内容再也看不出什么是焦点了,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大点的小事,人们开始对焦点访谈议论纷纷了,有说焦点访谈成了马屁访谈了,有说焦点访谈成了味同嚼蜡了,人们不再热捧焦点访谈,而热追互联网了,人们不怎么看电视节目,转而看论坛文章了,为什么?是互联网的论坛发挥着焦点访谈已经失去的,也无法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那就是,这里说恭维的话少,谈问题建议的多,议论的很充分,不仅超过焦点访谈,而且焦点访谈不可代替。

是什么使焦点访谈如此风光又陷入如此窘迫?没有见到正面报道,只是从侧面看到这样的现象:焦点访谈栏目遭遇正反两方面人的围追堵截。想上焦点访谈的,当然是遇到问题的人,不想上焦点访谈,当然是当地官员,他们怕这样一上镜,因此而影响政绩,当然是那里的领导更怕因此丢乌纱。于是,哪个地方出了事,那个地方如果上焦点访谈也要核实,那么,就会提出报道失实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事难办,镜难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诚如今天黑道上说“摆平”了,从这些现象中人们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不是不敢采访,不是不会采访,不是不去采访,而是遇到很多麻烦了,所以,人们对央视的不少微词,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活跃于各个场所上的说客,如何打发得了呢?面对说情风,面对用公款跑关系的摆平,哪有摆不平的道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是人,而且是普通的人,他们的难处谁能理解呢?得理解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了。

现在,有迹象表明,遭遇这样的困境该轮到互联网了。为什么?从虎照事件来慢慢分析。虎照,是个什么信息?到现在还没有结论,孰是孰非,还得鉴定着,但我们从这里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出现打虎派和挺虎派两个阵式,打虎派举出很多例证说出了问题的所在,而挺虎派却无中生有的说出为什么要挺的道理,而且看到,这里有一批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打虎派只是道义,而挺虎派则像个有组织的问题,他们的特征就是把假的说真。而且觉得有些话很奇怪的,细细口味,觉得不知道什么在作怪。在事实面前,不好办了,没有裁判员了,只好来个再鉴定,这就让人看出,若大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说不清楚一只虎,这真让人们陷入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境地。

然而,本人认为这事情只是一个开头,大戏还在后头。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问题:比如,你说某某书记很牛,这样的做法不正常,你开了一个大会,还得百姓夹道欢迎你归来么?当时人们议论了好久,于是,书记感到很伤脑筋,让当地把这样的帖子删除了,可是到了不久,就出现他还是最牛的书记,那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护,都是自发的,没有人为的因素,这样的好书记为什么不宣传呢?好了,如果这样下去,将来都会有千个万个这样受人欢迎的好书记问世了。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没有不妥,人们的信任也好,人为的因素也好,值得这样做马?事后不久还非得辩解吗?

还有一件事,就是最近发生的网民遭遇网上发帖诽谤罪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时,我在各家网站上看了一遍,开始反映非常强烈,到最后,一会主题成了半句话,一会就没有了,而在有的地方,我发的主帖保留着,而另外一些地方的主帖就不见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抨击一种不正常现象么?这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么?不是跟有些想做这样的事的人敲一下下警钟么?删除这样的文章的背后,会不会是互联网遭遇“焦点访谈”的难堪?这只是瞎猜,但愿不是,但是我相信,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地方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当地有了问题,他们认为不让这样的信息上网的,会影响那个地方形象的,他们会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把给以掩盖。我说这样的话,很可能是杞人忧天,但这样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检验,会越来越少的。焦点访谈的昨天,会不会成了网络的今天,还真得仔细看看了。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党中央一贯的指导思想,互联网也在社会运动中,体现了充分的舆论监督,人们参政议政也从这个窗口充分体现出来,这肯定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很具体,很有效的形式,当我们的媒体如果不能真正发挥起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当人们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具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