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建筑的光辉


木建筑的光辉
 
邹永华
 
斜阳下的木结构摄于2007年11月3日
 

     每天从学校来回,都要路过一个木建筑工地,让我见证了木建筑的完整建造过程。那天傍晚,斜阳落在这些木结构上,弥漫着材质的光辉。夕阳醉了。我临时决定下车,拍下了这组照片。

     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的最大不同,大概就是建筑材料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建筑是木结构,西方建筑是石结构。至于中国古建筑为何会走上木结构的道路,教科书上的说法是,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中下游生长着茂密大森林,因为取材方便,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木头建房子。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我们马上会想起另外一些问题:中国还有一些地方的石材也很丰富,像我所知道的厦门和连云港;而古希腊、古罗马那边又何尝缺少大森林?

     康有为道:“六经言宫室,虽有制度,并不限于木材。而今古相传,同遵愚术。”(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关于中国古建筑为什么选择木材,我印象最深的是梁思成在1940年代的《中国建筑史》中给出的思考。原书还在国内,我只大概记得是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合适的粘接材料。十年前读到这一段时,着实是难以理解。后来也慢慢领悟到,木结构与石结构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如何解决建筑跨度的问题。西方建筑中,很早就发明了拱弮结构,以及用火山灰做的混凝土,能有效解决建筑跨度的问题,例如古罗马时代的万神庙,其穹顶直径达到43米。在英语中,也常用Brick and Mortar(砖与灰)来指代建筑实体。相比之下的中国古建筑,是利用木材本身的长度来解决跨度问题的。如唐代的佛光寺大殿,靠着36根柱子支撑起来,柱子之间的跨度不过5米;故宫太和殿,享有华夏最上好的木料,其柱间跨度也不过是10米左右。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建筑走向木结构,其实并不可考。但梁先生所给出的“mortar”的解释,反映了他分析问题的清晰思路。梁先生虽然受教于学院派的宾州大学,但他是一个结构理性主义者。他所设计的北大女生宿舍和地质馆,是北京比较早的现代主义建筑。抗战胜利后,他在给梅贻琦校长的信中,也提出未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要采用包豪斯(Bauhaus)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况梁先生的最大学术成就,可能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建筑的开创性研究。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不过到了现代,却与西方反了过来。美国目前的住宅采用木结构的比较常见,而国内倒是难以见到木结构的踪影。就算一些仿古的寺庙,也是毫无创造性地采用钢筋混凝土。民众以假古董鄙薄之,确实也不算冤枉。

    我一向认为木材是最环保的材料。虽然环保主义者整日在呼吁少用木制品,但是如果能处理好种植和砍伐的关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利用这上天的恩赐呢。现在的建筑桩基越挖越深,一块土地,只要建起了房子,就算是彻底被污染了。以后非但不能在上面种庄稼,就算要再建房子,也要让建筑师费上不少脑筋。目前北京的平均建筑寿命只不过是三十年,不敢想象,未来有多少建筑要炸掉?那些坚硬冰冷的混凝土,又需要经过多少万年的岁月,才能被风化成为自然的状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