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
生活节奏如老牛破车的古典时代,我们的祖宗打心眼里向往“快”的境界,快了便高兴。《说文解字》“快,喜也”。快是心中所喜,所以好事就被称作“快事”,好事之后有良好感觉,就叫“快感”,即使开始不尽是好事,而结果仍然不错,就又有“快慰”。凡此种种,都说明慢节奏生活惯了的人是把快当作美好境界去憧憬的;因而,幸福便有了这样的一个同义词:快活。这样的人生主张,不妨称之为“快活主义”。
但是,斗换星移,历史进入了现代、后现代,快的事物不但随处可见,简直有些“快满为患”了:吃的方面有快餐、快食面、快食粉、速食面;行的方面有快车、快艇、快行道、高速公路。其实,更多不带“快”字“速”字的事物,往往也属于“快”之类。例如,穿的、用的、听的、看的、玩的,各式各样花色繁多,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比如一次性消费品,穿过就丢,用过就扔,听过就算完,看过就忘掉,玩过就死去;有一种说法叫作“过把瘾就死”。有识且敏感之士发现,人类向往、期盼了千万年的“快活”,原来并不是天使,而是撒旦。它使人变成了生活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据说,发达国家的节奏,已经快得要摧垮人们的神经了。报载:有一位日本女士,她来中国留学已有三年多,还计划再学三四年。她说她不愿再回日本了,理由是日本太紧张,中国很轻松。按一般看法,目前日本当然比中国“快活”,但这位女士已经惧怕那种“快活”了,在中国盘桓不忍去的原因就是中国不那么“快”,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什么都慢慢地来”。我认为,这位日本女士是个觉醒者。
可是,很多人都还蒙在鼓里,不知道事态发展的严重,一心一意继续做着古典时代开了头的黄粱梦:快活,快活!浑然不知,再快就会象超速的车要翻沟、象鼓气太满的气球要爆炸、象天际滑行的流星要燃烧成灰烬了一样!一句话,“快活主义”已经不可救药。
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我认为,清醒的最好办法是向“快活”的相反方向求索,看看“慢活”会出现什么局面:
愿意做农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雨荷锄立,相见语依依”,都很有意境;愿意坐办公室的,一杯香茶、两张报纸,浅浅品,细细瞧,怡情养性,广闻长见;愿意旅游的,或骑驴,或划船,一路行,一路看,“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情动两厢,妙不可言;愿意读书的,四书五经不过几十万字,不妨摇头晃脑、韦编三绝;愿意钓鱼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效烟波钓徒,眼钓桃花流水,嘴啖肥美鳜鱼……
瞧,一旦“慢活”,赏心乐事多着呐,因此,我在这里荣誉推出“慢活主义”。
何谓“慢活主义”?就是反对现代后现代社会中因主张快速、一次性、急功近利而给当今人类带来紧张、慌乱、心浮气躁、心率过速等一系列病症的“快活主义”思潮,提倡对人生细品慢嚼,主张从容、悠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品味人生。笔者认为只有放慢节奏,才能保住人类的尊严,才能保证人类不至于会象恐龙似的绝种于一旦!
当然,我的“慢活主义”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慢活主义”有两大理论来源,一是孔子的“望水之叹”,一是浮士德的“叫等之说”。孔圣人有一天站在一条小河边,眼望流水,悲从中来,感慨道:“人生的逝去,就象这匆匆不止的流水,不分白天与黑夜吗?”是为“望水之叹”;无聊厌世的浮士德博士,一辈子上下求索,到临死时才突然醒悟,喊出“世界呀,你真美,请等一等!”这是“叫等之说”。孔圣人的望水兴叹与浮士德博士希望时光停滞,都已对“快活主义”表示了怀疑,因而都可以看作是“慢活主义”的滥觞。
请相信我,“慢活主义”会给人类带来转机,带来福祉。让我们细细品味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