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经同学引见,结识了一位经济学女博士,聊的很投缘,其间问到了其研究方向,得知是在国际经济领域,而且侧重俄罗斯经济问题。我的求知欲顿时被触发了,当即讨教:俄罗斯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实行经济私有化,已经有些年头了,为何收效不大呢?
博士答曰:所谓收效不大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一般人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状况的看法,基本是源于国内官方媒体的报道,而我们媒体的着眼点又经常停留在距离我国较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而远东地区恰恰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其经济重心是在欧洲部分,那里的经济发达程度其实是很高的。博士曾在俄罗斯做过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显然具有专业水准。
鉴于我国与俄罗斯的地缘特点及历史渊源,我们又探讨了有关与俄罗斯经济合作方面的话题,辽宁与俄罗斯具有地域优势,为何经济层面的互补和亲密程度远不如与其他相邻国家呢。得到的答案是,从通常的意义上,两国的经济互补特点并不鲜明,俄罗斯更迫切需要的资本和高新技术层面的优势,中国远不如日本,因此尽管两国政府高层来往密切,战略关系基础很好,但在具体的经济合作方面却不尽人意,一直处于“政热经冷”的尴尬境地,这方面的状况与中日关系正好相反。我们讨论形成的共识是,我们与俄罗斯之间如果仅从暂时功利的角度,经济互补性并不充分,但如果深入发掘,状况就不是这样了。最主要的问题是,两国的企业界还是比较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
谈到这儿,我的“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忍不住给博士指点起来,我建议她作为俄罗斯经济方面的学者,应该通过讲座、研讨、报告会等形式,多和本地企业界做些亲密接触。据我所知,本地企业界对俄罗斯经济的状况及所存潜在商机的认知程度是很低的,如果能够借助博士的视野和认知深度,一定会促进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的,从而改变以往“一提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形象,就和倒卖劣质冒牌服装联系在一起”的遗憾状况。我认为经济学者的知识只有与企业实务紧密结合,才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方面,我毛遂自荐,愿意协助博士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接受了一次职业生涯设计的咨询。对此我当然理解为是博士的调侃,而我则的确觉得学到了一些以往似是而非的专业知识。我们相约:这是个开始,以后多多交流。送走客人,想到刚刚和博士指指点点,也觉得有点好笑,我这人就这样,总爱琢磨,啥都操心,正式点说,是社会责任使然,通俗点说,就是喜欢研究问题,以此为乐,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