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困境让“中产”尊严扫地


  11月上旬,杭州西湖8号公馆的一套公寓卖出以12.2万元/平方米的天价,超越此前的上海“汤臣一品”,总价更达2700万元之巨,几乎等于很多小企业的全部资产。

  12万元———在很多城市是所谓的“社会精英”大约一年的收入,仅仅可以在别墅中买到一个平方。

  “中产”缺乏安全感

  白居易初到长安时,前辈曾调侃他的名字说,“居长安,大不易。”而现在的情形是,不仅是京城,全国范围内“易居”之地已经不多了。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成为一个日益流行的名词。其基本特征虽然难以确定,却有大致通行的划分标准。零点调查机构曾经给出了中国中产阶层的10条标准: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个人年收入20万元以上;有一辆轿车、同时拥有高尔夫卡和健身卡,等等。符合其中任一标准的都可以被叫做“中产阶层”。

  年收入20万元,在很多城市已经算是“高收入”了。如果按照这个收入标准来划定“中产”,那中国很多大城市的精英阶层,都只能算是上海话中所说的“小瘪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核心市区房价过两万元,即便有20万元的年收入,也得奋斗好几年才够交首付,再加上日常开支,最后也许就是“负翁”。

  在中国,“中产”不仅财富不可靠,更存在严重的不安全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今天属于“中产”,明天一失业,就变为底层人了。上涨的物价,也给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压力。

  体制内外区别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保障社保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你不是“体制内”的人,除非你是大富豪,否则一旦自己或家人身患大病,很快就会耗尽全家资产,最后“辛辛苦苦多少,一夜回到解放前”,重返赤贫状态。

  在某种意义上说,杭州西湖8号公馆的房价,脱下了很多所谓的“中产”的外衣,使很多外表光鲜的“中产阶层”露出其瘦弱的身体,顾影自怜。

  几年前被普遍寄予厚望的“橄榄型”社会到来似乎还很遥远,显示的情况是“M型社会”已经来临。

  两年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数据显示,在很多大城市中,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还不足20%,而且其成分复杂,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的居多。如果剔除“体制内”的人,真正民间的中产阶层,是少之又少。而根据一般惯例,中产阶层至少要达到人口的30%左右,才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值得关注的财富集中

  中国目前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在新出炉的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百富榜中,前6名都被地产商垄断,而资产总数在全国排前500名的富豪,其总资产竟然占中国总财富的6%,平均下来其中一个人相当于拥有15万名普通民众的财富,财富集中度相当惊人。中国社会正形成典型的“M型”社会。

  除了在社会领域,中国的“中产”对于社会历史进程同样缺乏应有的影响力,总体上处于一种历史虚无之中,更谈不上独立人格。

  从表面上看,中国已经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似乎大家都在奔“钱途”。但是,在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目前的财富仍然处于相对无力状态之中,往往还要依附于权力。大大小小的富豪尚且如此,所谓的中产,则更是无独立社会人格可言。

  经济上的窘迫、社会领域的无力,使中国的中产脱掉内裤,尊严扫地。

  (作者为青年学者,现居北京)(本版文字仅代表作者学术观点。)

  罗建法/文

  “杭州西湖8号公馆的房价,脱下了很多所谓的‘中产’的外衣,让很多外表光鲜的他们露出其瘦弱的身体,顾影自怜。”

  “除了在社会领域,中国的‘中产’对于社会历史进程同样缺乏应有的影响力,总体上处于一种虚无之中,更谈不上独立社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