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近年来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因“郎顾之争”而起的所谓“第三次改革大争论”迁延至今,仍没有止息。作为一个关注社会思潮、研究改革发展的学者,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竹立家:我同意一位老改革家的说法,“理论思维活跃是民族振兴的喜庆气象”。我也十分赞成一位以色列学者对以色列国之所以强大原因的分析,他认为以色列强大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对“国是”问题的怀疑和争论。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提倡怀疑与争论。怀疑与争论的结果是能较好地选择一个符合民族发展实际情况的公共政策,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一个民族要振兴、要改革、要发展,对一些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全局性的问题、路线、方针和政策经常性的辩论是必要的,只有在争论中形成共识,才能使理论与政策成为发展的推动力,也才能凝聚全民族的信心、全心全意谋发展。
从本质上讲,我不太赞成把争论的双方按照20世纪的意识形态概念划分为“左派”或“右派”,无论争论双方所持的观点如何,其根本的态度都是在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现有的文明条件下,我们应该“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为谁发展”。可以说,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发展的路径和方向问题,到目前为止,以十七大为标志,我们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所以说,有关改革的争论,说到底是在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的争论,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争论,是对民族与国家如何振兴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正常的学术争论,不能简单的贴上意识形态标签。正如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不是意识形态之争一样,都是在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路径方面的争论也没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是关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争论,这种争论可以使我们在发展上少走弯路。
经济观察报:但也有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争论标志着20多年来中国改革共识的破裂,对于中国改革之路如何走下去,已经没有了共识。
竹立家:我不同意这种判断。其实在各种社会思潮碰撞的背后,新的发展共识正在形成。十六大以来,执政党在认真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提高执政能力”、“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重要性的战略发展理念,这些理念是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实际状况深刻认识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在逐步形成上上下下的共识。
经济观察报:你所说的“新发展共识”,基本内容是什么?
竹立家:这一“共识”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民生、公正、和谐”。与单纯强调经济发展的发展思路不同,“新发展共识”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强调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之所以说是共识,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治国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而且也反映了全社会广大公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共识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哲学概括与总结,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建设强大国家的基本发展思路。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经济观察报:如今我们不再讳言民主,但仍有人怀疑民主的普遍价值。
竹立家:这种怀疑可以说是事出有因。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化里没有真正意义的民主传统。即使某些人所津津乐道的《尚书·皋陶谟》中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所反映的也不过是朴素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两回事。另一方面,建国以来的“左”倾思想强行割裂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联系。
经济观察报:在“左”倾思想的意识中,民主仿佛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竹立家: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民主不但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相反,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这方面都有大量论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高举民主旗帜、大力实践民主的结果。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就实现了普选,赢得了民心。
经济观察报: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一种论调,认为老百姓没有知识,不能实行民主政治。
竹立家:可是事实证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坚持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创造出多种多样、切实可行的投票方法。识字不多的人,采取画图法、画杠法、画点法;不识字的人,采取投豆法、烙票法、编号选举法等。民众是极有创造能力的,他们十分懂得如何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这种选举方法,以及可以发挥自主能力的各种事实,是给借口民众不识字、程度太低即不可能实行民主者最有力的回击。遗憾的是,后来这种民主没有很好地继承下去。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讲民主、只突出专政的极左路线,民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经济观察报:后来又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式的假民主。
竹立家: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要“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越来越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十六大以来更是把民主作为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经济观察报:这既是对民主认识的深化,也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要求。
竹立家:对。民主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是近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民主最基本的内涵是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制约,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腐败,防止个人或某一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操纵,以保证社会公共资源或社会价值的公平合理地分配。
经济观察报: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外界抱有极大期待。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突破?
竹立家: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就是要在实践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落实人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以形成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应继续扩大基层的民主选举、特别是县级政权组成的民主选举,逐步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渠道;要逐步实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选制”,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的作用;要加速“公开透明”政府的建设力度,把政府摊在阳光下,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公务员的选拔与任命过程的民主公开制度建设;要在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各级行政组织的人员任命、决策、财务、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民主权利,从而在实践中坚定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把社会主义民主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民主参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中国社会的稳定繁荣和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民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经济观察报: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民生。最典型的是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既然如此,把民生纳入“新发展共识”还有什么意义?
竹立家:我们不否认,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民生。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民生问题。许多地方政府都把追求GDP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甚至政府本身也追求营利赚钱,为此不惜甩财政包袱,与民争利,因此导致近年来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浮出水面,成为民众不满的社会焦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日益突出。
国家也好,政府也好,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政府,就是让政府解决公共问题,解决社会中“单靠个人努力无法办成的事”,政府应有效地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安全、社会福利和保障、环境保障等公共物品,给老百姓一个适合更好“生存”的环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还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都是根本问题。
经济观察报:有人认为,民生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经济发展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竹立家:这恰恰是许多地方官员的认识误区。经济发展确实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但是民生问题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迎刃而解,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在经济已经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上学反而成为一个难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完善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观察报:解决民生问题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
竹立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重要工具有三个:一是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政策导向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政策制定被特殊团体或部门利益所左右;二是政府责任体制,必须是以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政府机构与公务员绝对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占有、侵吞、挥霍、浪费稀有的公共资源,政府不能变成一个自我服务的机构;三是公共财政与预算体制,必须从根本上优先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公共财政支持。
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有些是由“市场缺陷”所造成的,有些则是“政府缺陷”所造成的,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除了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良治”、政府以民生为目标的改革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经济观察报:与过去有所不同,公正成为了新共识的一个重要维度。
竹立家:因为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公平分配、法律和道德上的正义等,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追求的基本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正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共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面旗帜,强调效率优先,绕开了意识形态的重重障碍,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于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只讲效率不问其他。如果没有法治作为制度保障,没有公正作为价值准则,市场经济是根本建立不起来的。
经济观察报:改革力量如果放弃了公正的旗帜,反改革的力量就会以正义者的形象登场,扮演维护公正的角色,并假借社会危机使改革夭折。
竹立家:普鲁士的容克式改革最终导致了民族社会主义(纳粹),伊朗巴列维的“白色革命”最终导致了原教旨主义,都是前车之辙,后事之师。今天中国某些质疑改革开放路线的人不也是挥舞着“公正”的旗号吗?因此,我们在讨论公正问题时,要有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要与民主支持下的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经济观察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就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威胁最大的就是由社会公正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
竹立家:当前社会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因为不公平而引起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利益诉求方面的要求从以往的隐形层面浮现到显形的层面上来,又由于其平等和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成员越来越懂得选择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维权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政府作为协调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关系的中心,关键在于它能否遵循社会公正的规则。
经济观察报:政府在制定事关全局的社会经济政策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倾向:或者站在强势的少数人群体的立场上,或者站在弱势的多数人群体的立场上。立场不同,结果迥异。
竹立家:这两种倾向都需要防止和警惕。温家宝总理说,“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确立“社会公正观”,应以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该看这个人是富裕群体成员还是贫困群体成员。因为在现代社会,各个社会群体、各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
社会公平不是一个宏大的理念结构,而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体现在社会运行的细微末节之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稳定与繁荣、秩序与和谐,社会公平至关重要,只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只有政府能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才能使社会长久地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行状态。
经济观察报:关键是政府能否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
竹立家:对,公平问题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是一个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公平的分配公共资源和公共价值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权力变成了“特权”或“私权”,一些人可以没有监督和制约地运用公共资源,社会公正、稳定与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精神,也就是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神。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的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维护社会公正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公务员必须首先具有公共精神。
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选择
经济观察报:综上所述,民主、民生、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竹立家: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脱离开利益分配谈和谐是不现实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没有益处。而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的民主制度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民主和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两个最根本的制度支柱,只有建立一个有民主保障的社会法制环境,才能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获得合法的利益,也才能最终保证社会公正和谐的实现。
经济观察报:人们往往把“共识”看作是某种神话,你所提倡的“新发展共识”,恐怕也会遭到质疑。
竹立家:我无意制造“神话”。以前的种种“共识”,都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而“新发展共识”则是试图对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价值坐标。“新发展共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前瞻性等特点,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积极探讨,也算是我对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或内涵的一种理解,肯定有些不太成熟的地方。但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说出来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怀疑和争论。只有通过探讨和争论,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经济观察报:“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关键是如何在实践中创新。
竹立家:所谓“新发展共识”,就是要追求一个“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实现的重点是艰苦细致的“制度安排”,是民主制度、民生制度、社会公正制度等的和谐组合。要把理论变为现实,变为社会实践,其最基本的中介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化”,通过制度把我们的理念及“新发展共识”变成现实,变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重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使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选择。
来源:经济观察报 来源日期:20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