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关注嘉兴全民社保想到的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具体实践中存在不少争议,诸如如何掌握好财力倾斜这个“度”的问题,如何保障人人看得起病、人人能养老的问题等等,都有待进行有益的探索。

  令人欣喜的是,在举国上下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这个大背景下,凭着雄厚的财力,嘉兴市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原先那些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障的所有劳动年龄段人员,都纳入到应保尽保的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全市城乡约100万人。为此,受到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批示要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研指导。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领导也表示:“如何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各地均在探索。嘉兴可作为发达地区的模式之一,予以总结指导。”

  当前,社保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很多。比如,像嘉兴实行的全民社保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资金从何而来?据湖北省财政学会理事、社保研究专家郑晓林测算,各地如果把约20多个社保项目资金全部配套到位,估计要占到本级可用财力的10%左右。这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然而,落实社保配套资金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尽管社保基金的相关定比、定额政策有违一些地方可用财力的实际,各地依然要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力争按要求配套资金。要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到位涉及弱势群体个人利益的配套资金,不能因资金配套不到位而影响政策落实和大局稳定。同时,国家应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农村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以促进各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再比如,关于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问题。时下,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有的欠发达地区已负债累累。一份资料表明,我国养老金每年流量缺口约为300亿元,存量缺口估计2至3万亿元。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尽快改善,这也就意味着若干年后,很大一批退休职工将面临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困境。更让人忧虑的是,全国各地企业欠缴养老金现象相当严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1月29日首次发布的《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报告表明:到2006年底,全国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6亿元,全国千万元以上的欠费企业177户,累计欠费45亿元。看来,仅靠政府的财力或指望养老金“入市”来弥补缺口是不够的。各地有必要加大养老金的征缴力度,建立基金征缴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还有,关于社保基金的监督与管理问题。2006年以来,各地社保基金挪用事件频频暴露(如上海社保资金犯罪案件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揭示了现有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由此带来了两个制度上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在现有监管体制下,社保基金的基本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二是社保基金监管体制应该如何改革?对此,《财经》杂志研究员李正全撰文指出,在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层面上,需要根据社保基金的根本性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监管理念,构建开放有效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的法律框架;提升统筹层次,由区域统筹逐渐过渡到全国性统筹;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增强社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监管机构与社保储备金以及证监会等部门的联系,实施积极的基金管理策略。

  最后,还涉及到部门利益调整问题。政府财政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各方面的体制尚未理顺,编制和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需要涉及到众多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操作起来会有相当难度。对此,嘉兴市财政局社保处查利平处长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的倾斜,另一方面,也要科学、规范、平衡地用好财力。这需要各部门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城镇职工向城乡全体居民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深信,随着我国财力的快速增长,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资金将会增加,资金的规模将会更大,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将更多。到那时,将基本实现全民社保的目标,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经济状况,都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