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隐性通胀的概念,人们有不同解释,通常认为,隐性通胀就是物价上涨未被官方统计所反映的部分,加上由于非市场因素而尚未释放出来的通胀。
进入2007年,通胀阴影一直笼罩在中国经济头上,种种情况表明,当前通胀出现一定扩散迹象。然而,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存在众多差异呢?不得不说隐性通胀在此起到了很大作用,增加了理论分析和实际判断的分歧。
理解当前通胀问题,要回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在1997年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后,政府持续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反周期操作。据统计,2000年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连续大幅高于GDP增长率和通胀率之和。通俗地讲,就是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大涨,而物价不涨、通胀率偏低的现象。事实上,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并非都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其中存在扭曲的支持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发生变化,进入2007年通胀压力才迅速增大。
一般来看,支持前些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因素有几方面。
首先是从生产资料成本来看,长期以来包括燃油、水、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以及公共交通等服务品价格都没有市场化,价格在行政指导下被人为压低,没有传递到通胀中,构成隐性压力。
其次从劳动要素成本来看,在生产成本中的相对比重有所下降。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1990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可以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
再就是从土地成本来看,自2000年以来,由于地方财政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等原因影响,土地价格逐渐上升,但尚未进入剧烈上涨阶段,对成本的压力尚未完全体现出来。
还有就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总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其中,投资需求居高不下,从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1978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6年的42.7%。对出口需求,从净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净出口率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上升为2006年的7.3%,但进入2006年,由于贸易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原因,出口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对消费需求,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1978年到2006年的年均消费率为57.4%,其中年均居民消费率为42.8%,大大低于60%的国际标准。可见,投资需求的居高不下,与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出口需求的增长放缓相抵消,使需求增长对价格拉动的作用有所弱化。
最后是通胀预期受到抑制。根据经济学理论,通胀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存在通胀预期,就是说人们预期未来要涨价,就会提前去多买商品,进而需求增加,真正形成当前物价上涨。影响通胀预期的根本要素有两个,一是资源价格,二是人民币升值。未来中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是必改不可,这对通胀预期有强化作用,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需求,对通胀预期有弱化作用。综合两因素作用来看,前些年通胀预期并非加速积累。
通胀的发生,粗略讲,无非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预期强化等因素中、一个或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因素并未对通胀产生强烈促进作用,因而连续的物价走低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为什么当前通胀形势发生逆转呢?这也是因为上述因素近几年发生了许多变化,而2007年恰好成为一个临界点。
首先,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油价上调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公用事业改革也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构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其次,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再者,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市场结构等原因,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另外,从需求方面看,投资需求居高不下,出口需求增长减缓速度有限,而这两年消费需求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开始有所上升,综合导致需求对物价的拉动效应开始上升。最后,对于通胀预期,由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速,以及与国际价格的接轨,源于资源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强化,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虽然较强,但美元过度疲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实际长期走低的现实,使很多人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前景有限,汇率升值对通胀预期的反作用也在弱化。由此综合来看,通胀预期也有强化的趋势。
总的来看,中国的通胀并非简单的货币现象,作为结构性通胀,不是纯粹靠加息或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的,可以预期未来通胀压力可能持续增大。现实的做法,是在接受适度通胀的基础上,除了运用货币金融政策收紧货币,更要加快影响通胀的种种结构性因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