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个伟人由于为国为民长期辛勤工作,以致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人世,那么,活着的我们一定会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但是,如果一个花季少女也积劳成疾,化作袅袅轻烟飞向了虚无缥缈的天堂,而这积劳成疾却是由学习的超重负担造成的,那么,我们除了对应试教育这个刽子手大加诅咒外,还能说什么呢?
2003年3月14日凌晨4时20分,一名14岁的优秀女中学生,长春市二道区十佳少年周晓旭突然患罕见脑出血去世了。据她的主治医生讲,这种病非常少见,如此小的年龄发病在吉林省还属首例,该病主要是由于疲劳过度、压力太大等因素促使脑血管畸形而引起。晓旭是一个奋发向上、勤奋苦学的好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她才早早离开了人世。在应试教育及其家人的感召下,晓旭从上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在“超前学习”,也就是在正常学习之余到各种补习班学完下一年的课程,就在她病倒之前还在补习初二的英语。她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特别紧,休息时间不超过七个小时:早上4:00起床看书,5:00—18:00在学校学习,18:00—23:00吃晚饭,做作业……不仅如此,就是在寒假里,她仍然争分夺秒苦学不止,这可从她生前寒假学习安排表上看出来—每天早上6:30起床,8:00—11:00写作业;13:00—14:00做《数学全能训练》;14:00—14:30预习初一下学期英语;14:30—15:00看《名著导读》;15:00——16:00看课外书。每天背一首古诗;做一个单元的《海淀金牌》;写数学与英语的《课堂新思维》;坚持练字;周六、周日自学《目标英语》;每周各写中、英文两篇作文(《读报参考》2003、5月<下>)。借一斑略知全豹,如此勤苦学习的精神,虽然可嘉可叹,但如此超负荷的学习量,不要说一个14岁的少女,就是一个成人,又如何能吃得消呢?
晓旭走了,小小年纪,以身殉“试”,像这样死在应试教育魔爪下的学生,我不知道是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有时我想,我们中国对于外来的民主、自由等精神,学习的效果并不怎样,但对于一些丑陋的传统,却保守得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即是其一。不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如何响亮,应试教育就是屹立不倒。非但不倒,在应试教育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不时还能听到一些“佳话”。比如仙逝不久的周晓旭,生前看到两个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就在日记里写下了豪言壮语:“让自己快马加鞭赶上他,我一定要加油,再加油……我要从现在开始,将每晚的学习时间再延后一个小时,每晚不到12:30坚决不睡觉。”前年《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小孩一次考试得了90分没保住第一名,小孩回家说:“如果下一次再得不了第一,我就去死。”家长、老师、邻居听到以后,都夸这个小孩有志气。瞧瞧,年纪轻轻,就懂得为考试废寝忘食,甚至不惜以死相许,如此壮志凌云,对中华民族来说,幸耶?不幸耶?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文新教授一直关注周晓旭的报道,他说:“在中国,最辛苦的是中学生。他们面临着来自家长、学校和自身的三重压力,许多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父母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而是为了孩子而活着。这种小家庭的观念太顽固了,孩子为此感到无形的压力,他们太沉重了!”这话道出了花季少年承受的直接压力,但这一切全是由社会大环境这一间接压力逼出来的。现在的青年人找工作,没有硬梆梆的学历作后盾,即使你有盖世奇才,也只能明珠暗投。近几年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邪门,不仅普通大学本科不行,就是重点大学本科学历也有点低,还须硕士甚至博士学历,这一来莘莘学子只好在无涯学海中以苦作舟上下求索。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仰望茫茫前途路,只能为伊学得人憔悴。社会大环境如此,花季少年想不苦学,行吗?那么,周晓旭学得积劳成疾,少年早逝,就绝非个别现象了。
我们的应试教育惯以分数论英雄,每年中、高考总有那么多的“状元”出现,表面上看成绩总是喜人,但在这喜人成绩的后面隐藏着可怕的灾难,那就是中国学生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应试教育的狂轰滥炸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说得严重一点,将会使整个中华民族失去竞争力。日本SORY公司举办的国际“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参赛者主要是大中学生,分为少年组(16岁以下)和公开组(16岁以上)。北京8所高校和12所中小学的1366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比赛,其中不乏名牌高校和重点中小学的学生。从大赛的评审结果来看,两个组的前三名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获得,北京赛区的设计作品只有一项勉强入围,名列少年组8个获奖者最末。而获得少年组国际冠军的学生作品,其想象力早超出了地球的范围,专家们称之为“宇宙思维”;其他获国际奖的作品无一不是具有大胆、独特的构思,其技术手段涉及卫星技术、仿生技术等先进领域(《资料卡片杂志》2003、4期)。这对在国际奥赛中拿惯了大奖的中国学生来说,总显得有些丢人现眼。但这能怨谁呢?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只具有玩弄做题技巧的德性,离创新思维还差得远呢!
教育的目的,对个人来说,是使其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扼杀其活力甚或死得更快;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能够培养出极具蓬勃竞争力的民众,从而让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14岁的周晓旭为应试教育而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以竞争力标志之一的科技实力来说,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100分、日本72分,德国54分,俄国25分,中国仅20分《国内外教育文摘》2002、11期)。如果我们还不能够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作出更深刻的反思,还不能够从实质上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话,那将是更加可悲的。
最起码,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都应该切实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如花的生命和青春!
2003年3月14日凌晨4时20分,一名14岁的优秀女中学生,长春市二道区十佳少年周晓旭突然患罕见脑出血去世了。据她的主治医生讲,这种病非常少见,如此小的年龄发病在吉林省还属首例,该病主要是由于疲劳过度、压力太大等因素促使脑血管畸形而引起。晓旭是一个奋发向上、勤奋苦学的好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她才早早离开了人世。在应试教育及其家人的感召下,晓旭从上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在“超前学习”,也就是在正常学习之余到各种补习班学完下一年的课程,就在她病倒之前还在补习初二的英语。她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特别紧,休息时间不超过七个小时:早上4:00起床看书,5:00—18:00在学校学习,18:00—23:00吃晚饭,做作业……不仅如此,就是在寒假里,她仍然争分夺秒苦学不止,这可从她生前寒假学习安排表上看出来—每天早上6:30起床,8:00—11:00写作业;13:00—14:00做《数学全能训练》;14:00—14:30预习初一下学期英语;14:30—15:00看《名著导读》;15:00——16:00看课外书。每天背一首古诗;做一个单元的《海淀金牌》;写数学与英语的《课堂新思维》;坚持练字;周六、周日自学《目标英语》;每周各写中、英文两篇作文(《读报参考》2003、5月<下>)。借一斑略知全豹,如此勤苦学习的精神,虽然可嘉可叹,但如此超负荷的学习量,不要说一个14岁的少女,就是一个成人,又如何能吃得消呢?
晓旭走了,小小年纪,以身殉“试”,像这样死在应试教育魔爪下的学生,我不知道是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有时我想,我们中国对于外来的民主、自由等精神,学习的效果并不怎样,但对于一些丑陋的传统,却保守得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即是其一。不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如何响亮,应试教育就是屹立不倒。非但不倒,在应试教育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不时还能听到一些“佳话”。比如仙逝不久的周晓旭,生前看到两个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就在日记里写下了豪言壮语:“让自己快马加鞭赶上他,我一定要加油,再加油……我要从现在开始,将每晚的学习时间再延后一个小时,每晚不到12:30坚决不睡觉。”前年《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小孩一次考试得了90分没保住第一名,小孩回家说:“如果下一次再得不了第一,我就去死。”家长、老师、邻居听到以后,都夸这个小孩有志气。瞧瞧,年纪轻轻,就懂得为考试废寝忘食,甚至不惜以死相许,如此壮志凌云,对中华民族来说,幸耶?不幸耶?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文新教授一直关注周晓旭的报道,他说:“在中国,最辛苦的是中学生。他们面临着来自家长、学校和自身的三重压力,许多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父母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而是为了孩子而活着。这种小家庭的观念太顽固了,孩子为此感到无形的压力,他们太沉重了!”这话道出了花季少年承受的直接压力,但这一切全是由社会大环境这一间接压力逼出来的。现在的青年人找工作,没有硬梆梆的学历作后盾,即使你有盖世奇才,也只能明珠暗投。近几年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邪门,不仅普通大学本科不行,就是重点大学本科学历也有点低,还须硕士甚至博士学历,这一来莘莘学子只好在无涯学海中以苦作舟上下求索。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仰望茫茫前途路,只能为伊学得人憔悴。社会大环境如此,花季少年想不苦学,行吗?那么,周晓旭学得积劳成疾,少年早逝,就绝非个别现象了。
我们的应试教育惯以分数论英雄,每年中、高考总有那么多的“状元”出现,表面上看成绩总是喜人,但在这喜人成绩的后面隐藏着可怕的灾难,那就是中国学生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应试教育的狂轰滥炸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说得严重一点,将会使整个中华民族失去竞争力。日本SORY公司举办的国际“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参赛者主要是大中学生,分为少年组(16岁以下)和公开组(16岁以上)。北京8所高校和12所中小学的1366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比赛,其中不乏名牌高校和重点中小学的学生。从大赛的评审结果来看,两个组的前三名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获得,北京赛区的设计作品只有一项勉强入围,名列少年组8个获奖者最末。而获得少年组国际冠军的学生作品,其想象力早超出了地球的范围,专家们称之为“宇宙思维”;其他获国际奖的作品无一不是具有大胆、独特的构思,其技术手段涉及卫星技术、仿生技术等先进领域(《资料卡片杂志》2003、4期)。这对在国际奥赛中拿惯了大奖的中国学生来说,总显得有些丢人现眼。但这能怨谁呢?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只具有玩弄做题技巧的德性,离创新思维还差得远呢!
教育的目的,对个人来说,是使其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扼杀其活力甚或死得更快;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能够培养出极具蓬勃竞争力的民众,从而让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14岁的周晓旭为应试教育而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以竞争力标志之一的科技实力来说,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100分、日本72分,德国54分,俄国25分,中国仅20分《国内外教育文摘》2002、11期)。如果我们还不能够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作出更深刻的反思,还不能够从实质上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话,那将是更加可悲的。
最起码,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都应该切实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如花的生命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