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创造”财富


  现在,“中国制造式晕眩”清单上又多了一样新成就:财富创造的速度。当中国在1999年有第一份“富豪榜”时,只有“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一人的身价超过10亿美元。当英国会计师胡润(RupertHoogewerf)在今年推出他的第九份榜单时,有106人超过此门槛,而1年前只有14人。很多入榜富豪的财富创造速度之快,不仅让20多年前第一批试水的创业者汗颜,也让近些年来大热的互联网弄潮儿们相形见绌,甚至与美国的超级富豪们相比也不逊色。以Forbes中国富豪榜排行第2的许荣茂为例:其身家在一年中增加了近4.7亿美元,与华尔街著名的“企业掠夺者”卡尔·伊肯(CarlIcahn)在过去一年的成绩相若。

  一下子,中国成了资本以光速集聚的最前沿。与19世纪的美国一样,中国变成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享受高增长,资产价格在一路攀升,股指屡探新高,而IPO筹资额则在不断刷新纪录——任何人,似乎只要愿意赶快行动,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奖赏。

  更大的变化是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尽管仍有一些人在镜头面前讳莫如深,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乐于披露自己的财富状况,在“致富光荣”的口号下,各界似乎都接受了个人财富的爆炸式增长:政府把新贵们树为样板;舆论则充斥着创富英雄们的传奇故事;而富豪榜单,则在这两年迎来了最匪夷所思的合作者:企业冠名赞助。对一个以崇尚节俭克制著称且长期实行计划体制的国家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什么因素会影响这种烈火烹油的盛宴景象呢?中国的资产泡沫固然值得担忧,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巨额财富背后的形成机制:由胆大的企业家、片面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和不惜用一切办法来促成交易的银行家的速成作品。

  能源新贵彭小峰的不幸遭遇是最明显的例子:彭在2005年才涉足太阳能产业。在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2亿启动资金的鼎力支持下,彭的事业迅速启动。随着公司在今年6月在美国上市,彭的冒险大获成功,并在10月公布的胡润富豪榜中名列第6。彭的公司以新兴高科技企业形象示人,似有助于改变中国富豪榜被房地产或制造业企业垄断的旧经济面目。然而,入榜后仅一周,彭的个人财富即因公司财务手段受质疑而缩水一半。

  和此前的一些案例如无锡尚德和南方汇通一样,政府在这种速成“创新企业”里已非单纯的投资环境营造者,而是扮演着风险投资商的角色,不过商业回报并不是其主导目标。不能否认地方政府提振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初衷,但这种以政府取代市场来配置资源的做法本质上仍是过去计划体制惯性思维的翻版:表面上看起来,政府是把牌以最小成本发了出去,也发到了聪明且有资格握牌的人手中,却是以牺牲风险控制这个企业经营的基本要素为代价的;企业虽能拥有让人瞠目的创富速度,但其DNA却是畸形的,也注定是缺乏免疫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