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南法制新闻网报道,近日,安徽颍上县黄桥镇全楼村王法启等多名村民向媒体反映,称镇党委、镇政府前些年过轻地处理了全楼村腐败的领导班子,如今,不思悔改的村领导班子再次私分巨额占地补偿款,而镇里相关领导袒护依然。反映情况的村民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村干部是如何集体腐败的,并且他们所反映的情况也是2002年5月颍上县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形成的《关于黄桥镇全楼村群众反映问题的情况调查》所查实的。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党的执政基础的最底层——村官的素质如何、作风怎样,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对高官腐败采取高压态势,许多省部级干部纷纷落马之时,过去被认为不入“官”流的农村村委会主任等“村官”却屡屡制造涉案金额数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贪污大案,给中国反腐工作带来新挑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村官屡犯大贪案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钻了农村政策的空子。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近年加大支农助农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加上城市发展带来的征地补偿款、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工程款数额越来越大,“村官”腐败有了温床,有了可乘之机。全楼村村干部集体贪污占地补偿款,数字巨大,就是一例。所以,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上,一定要加强监管,确保执行国家政策不走样,惠农资金不流失。
二是村级组织的软弱涣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召开村务会议,重大事项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而且要定期公开村务。但实际上,有些地方村委会很少召开会议,村民们不了解村里的财务、政务和事务,管理缺乏透明度,加之又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审批、拨付一人办,会计出纳一人干,这为村干部搞暗箱操作、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民主监督不到位,一些村级财务混乱,乱开乱支,还使得一些村班子常常出现集体腐败。就全楼村存在的问题,县调查组在《关于黄桥镇全楼村群众反映问题的情况调查》中认为: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白条入账,开支随意性较大,没有按照要求建立账目,只有一本现金账,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差。理财不民主,财务不公开。
三是干部教育管理的缺失。在一些农村地方,不用说经常性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了,有的甚至就连支部正常的“三会一课”都难以保证。长此以往,导致了很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许多村干部文化水平低,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特权思想严重,把村民集体赋予的权力当成为己谋取私利的手段,对违纪、违法和犯罪认识不清,有的甚至在受到查处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除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原因外,作为村委会指导和监督机关的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组织的监督和指导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乡镇一级政府对村委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存在简单化倾向,只重视从村委会收取上交的款项,而不关心村委会的建设。结果出现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却没有相应的指导、监督和制约措施。
四是有着更大官员的包庇。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之所以能够长期逍遥法外,说到底还是因为上面有人在给其撑腰、打气,充当保护伞。全楼村村干部腐败问题严重,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镇政府为什么对其网开一面呢?这是因为村干部和镇领导关系不一般。群众在占用土地补偿的问题上向镇里分管副镇长彭某了解占地补偿是否包括沟、塘、路时,这位副镇长一口咬定称“不包括”。村民说:“作为分管副镇长不可能不知道,明显是在袒护村干部。”当然,这些上级领导除了可能与村干部有着裙带关系而去“包庇”,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吃了人家嘴短,拿了人家手软”。在全楼村流传着村支部书记高国强的一段顺口溜:一把手我送红包,二把手吃喝不让他掏,三把手见了“王中王”(香烟)掏完还掏,小卒子欢天喜地举手哈腰。所以,要想使小村官不致成为大腐败,必须及时铲除其身后的“包庇者”。
村干部虽为最基层的干部,但由于他们一般都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多最直接,人民群众在潜意识里已经把村干部看作为一级政府干部,因而他们犯罪所造成的影响很坏,破坏了党群、政民、干群关系,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治理村官腐败刻不容缓。要预防“村官”腐败的频繁发生,在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律意识的同时,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应彻底改变一些地方村务长期不公开、村级财务混乱的现状。严格实行财务管理“分权制”,即建立财务审批、记账和保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尤其是对征地补偿款、救灾款、耕地补偿款等款物的发放情况进行重点审计,防止村干部贪污和挪用。其次,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最后,要完善立法管理村官腐败,并加大查处力度,不让腐败分子在基层有藏身之地。
(泽 闻)
新闻链接:
安徽颍上县全楼村为何“一腐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