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六要素之共同心理认同


  去年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年青人在街上随意点燃轮胎,焚烧别人的汽车,制造动荡,引起社会不安,甚至造成人员死伤。有关人士指出引起这次动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第二代伊斯兰移民造成的。法国的移民政策相对比较优越,很多人都移民到那。第一代在那里安居乐业,还算安定,但是到了第二代他们逐渐想融入主流社会,却不被认同。很多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被有区别的对待。从而导致了这次骚乱的爆发。显然他们没有共同的心理认同,以至引发了这次骚乱。

  因而,民族作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必须有着共同的心理认同。所谓心理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民族的一部分,并没有被排挤在民族之外。只有如此,一个民族才能稳定,才能发展与进步。中国有56支民族,虽然每支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心理认同:每个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最终会融和成为一个民族。这就是56支民族的共性。共性与个性是并存的,有共性并不代表否认个性,每支民族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也有优越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每一个民族的优秀之处发扬光大,使得融合后的民族更有文化魅力、更有内涵。正因为有着这56支民族的共同的心理认同,我们的祖国才能团结统一、才能繁荣昌盛。同处一个世界的伊拉克却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命运。他们也有找复杂的民族成分,有同属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还有被血腥镇压过的库尔德人,可谓教派林立。尽管他们同属伊拉克,但是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心理认同。随着美国入侵伊拉克,萨达姆时代的终结,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暴露无疑,内战一触即发。伊拉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原因何在?在于他们没有共同的心理认同,致使伊拉克四分五裂,更无从淡起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尤其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我们进入到了世界历史的时代,各个民族的频繁交往与融合将导致民族的消失。那时的我们不仅将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而且还有同一个梦想:和平与发展。当然这是以我们有共同的心理认同为前提条件的:我们不再是民族的一部分,而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东盟峰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有着共同的心理认同的很好例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应该携起

  手来共同展望,同一世界,同一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