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责任”打造中资银行核心竞争力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已从学者的研究领域演变成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社会运动。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履行更是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事实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社会的期望,更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提升品牌价值的客观要求,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银行无需避讳,以阳光的态度,用“社会责任”去打造自身的竞争能力。作为监管部门,中国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刘明康主席多次强调中国银行业要主动借鉴国际银行业通过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做法,促进银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效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以为,有两点会迫使中资银行越来越主动关心自身的社会责任,那就是社会更愿意购买有社会责任的银行的产品;员工更愿意跟随有社会责任品牌影响的银行工作。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主动践行市场主体应尽的社会责任,维护股东、员工、金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随着中资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慈善义举报道日益增多,这显然不单是为了填满上市后、必须公布的年报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固定章节,而更多的是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一词的重要性。

  二、银行经营者要适时把握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要遵守法律、依法纳税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等,在高层次上是要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慈善事业、社会公益、弱者保护等方面作出贡献。乐善好施,惠及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与每个公众密切联系的行业,银行业者的行动可以影响和带动社会上更多义举。本周四,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捐赠五千万元人民币,经由基金会向因公牺牲或伤残,以及生活困难的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母亲或妻子提供资助。这是建行继此前捐赠一点二亿元人民币,支持国内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高中生后,再一次向社会公益机构捐赠。中国建设银行在诚信守法,照章纳税,保证员工、股东和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热心公益、回馈社会的做法是值得推崇的。

  三、“社会责任”要进入银行发展战略,形成切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体系。本周四,招商银行与声名赫赫的希望工程联手召开发布会,将其专项体育慈善基金成立近八个月来的成果公诸社会。近八个月来,该行成功打造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慈善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募集到九百万人民币善款,以此为六百一十余所希望小学提供整套基础体育教材。这九百余万元慈善基金是招商银行通过办理一张信用卡捐赠一元、刷信用卡一次捐赠一分钱活动逐步累积起来的。据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统计,在该行举办慈善活动期间,信用卡发卡量大幅增长,目前已突破两千万张,比年初增长百分之百,这一商业进展被认为正是“慈善力量的推动”,首创了慈善与业务高速发展无缝对接。

  当然,应严格界定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以免“社”“企”不分,职责不清。而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要防止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分地追求社会声誉。背离银行自身,承载与自身能力不协调的过多的责任是不明智的选择。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中资银行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更确切地说是社会负担。因此,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法律必须遵守,道德不能强制。如果社会舆论对银行大兴道德问罪,只会恶化银行的生存环境,如果银行出现了金融风险,引发了金融危机,什么样的责任都成为子虚乌有!

  源于社会,回报社会。不管是中国建设银行,还是招商银行,均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履行社会责任的清晰脉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责任开始进入中资银行的整体战略层面,成为现代银行规范治理的一部分,这必将大大增强银行的公信力,提升银行业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