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禁酒”


  吃喝风,几乎成了干部作风问题的一大顽症。近日,不少网站曾就此开展激烈讨论,我以为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酗酒伤身,酗酒误事,这是为科学和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而领导干部吃吃喝喝,不仅喝坏了肠胃,也喝坏了自身形象。对于干部吃喝风,以及私人大办酒宴,党政有关部门也不是没有下过禁令,有的还采取过电视曝光,行政处罚,可结果,这吃喝风或酒宴风,往往是“按下去葫芦浮起了瓢”,有的人甚至顶风吃喝,顶风办酒。

  吃喝风屡禁不止,当然有因于酒的魅力难抵,而且公款酒“不喝白不喝,喝了也白喝”。但据我所知,真正的酒鬼并不占多数,很多人并不爱酒,特别是时下的很多权重的领导干部往往较能爱惜自己的身子,注重自己的形象,很多酒往往是推托不掉才去应付的,不是特殊情况,一般并不都愿意“宁可伤身,也不伤情”。

  吃喝风屡禁不止,说到底是个观念问题。中国是个“酒国”,酒作为一种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文学作品里,从李白到关羽,文人也罢,武夫也好,他们中的那些名人差不多都是一个个酒徒。这样一来,在国人的脑子里,酒徒不仅不可恶,简直就是男人的风采,甚至是英雄的风采。其次,在中国的情感世界里,酒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寄托方式,通过“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邀请张五的那种浓浓友情跃然纸上;而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豕”的所显现的那种农家简朴古风,也是令人心醉的。这些与今天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是文明与粗野、渭泾分明的两境界,可在“酒情”“酒理”上似乎也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所谓的酒文化观念在支撑,所以,当今的酒徒们便有十分的底气对“禁酒令”卑睨相向,而那些原本对酒并不感兴趣的人,也会在特定的时候,因为别人的不宴请自己而十二分地生起气来,感到被别人小瞧了。

  然而,无论是李白还是关公,他们的扬名决不是靠酒,正像魏晋时大才子王猛身上的虱子不值得歌颂效仿一样,酗酒也决不是我们非继承不可的的“优良传统”。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否真的因为酒,值得怀疑,倒是关公的结拜兄弟张飞因酒误事甚至因酒丧命,而商纣王因为嗜酒而喝掉了江山,则也是史实。其实,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便品尝到酒的危害,认为酒是“国之祸”,“遂绝旨酒,而疏仪狄”,为后人做戒酒的榜样。今天,思想如此进步、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能在酒事上“沉醉不知归路”?

  转变酒的恶习、酒的陈腐观念,其实并非难于上青天。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从思想深处认识酗酒和吃喝风的危害。遗憾的是,时下,在宣传上,不仅广告在为酒俗推波助澜,而且我们的影视剧也几乎是无酒不成戏,酒几乎成了电视剧表达快意、排遣忧愁和办事公关的一种法力无边的魔棒。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使那些脚踏实地干事业的真正能人得到重用。时下,在喝酒方面,“能喝一两喝二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最贴心;能喝一斤喝一桶,回头提拔当副总。”虽然只是电视小品相声类的段子,但艺术总是现实的反映,这种在酒桌上看人识人的所谓“伯乐”其实在时下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在这种用人导向下,免费的酒即使再伤身,也是其味无穷的。

  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行为。要从根本上“禁酒”,就得从解决酒的文化观念上做起,当人们真正树立起了新的文化观念时,酒对人们也许就远不会那么魅力四射了。